新聞記者 王媛
實習生 何淑寧
“以前批改全班英語試卷,需要幾個小時,現在有了數字教育技術,1分鐘就能批閱完,還能馬上生成學情數據報告,太方便啦!”湖北省武昌實驗中學的英語老師為新聞記者展示數字教育設備時說。
這所創(chuàng)辦于1920年、湖北最早以“實驗”命名的百年名校,讓數字教育為課堂賦能成為現實。
利用AI確定學習目標
“以前備課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現在有了AI學情分析,就像有了明亮的探照燈,能精準定位學生的認知盲區(qū)。”該校語文老師介紹,在課前,老師們依托大數據分析系統(tǒng),結合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武漢市教育云等多個平臺資源,借助AI推薦的教學設計模板,快速搭建分層教學目標,實現“以學定教”的精準化備課。
學生們也不再是被動等待老師灌輸知識,通過教師精心設計的導學案,在問題驅動下主動預習。他們利用AI診斷工具自主評估知識基礎,定位薄弱點,然后基于實際情況獲取個人課堂學習目標,明確課堂學習核心內容。一位學生笑著說:“現在我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哪里不會,學習更有方向啦!”
快速識別批閱答題卡
課堂上,智慧黑板投屏與AI筆跡識別技術讓思維可視化,傳感器教具實時生成動態(tài)數據曲線。就拿數學、物理學科來說,以前識別復雜符號和公式是個難題,現在準確率高達99%。工作人員現場演示,將一張剛書寫的答題卡通過AI教學助手掃描,瞬間就能快速識別批閱,生成診斷報告。不少來賓被吸引,紛紛到展臺左側的空白答題卡處自行嘗試。
學生在課堂上深度學習,在實驗課上用可編程教具驗證物理定律,在討論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數據顯示,數智領航班的課均講授時間減少30%,作業(yè)量下降25%,但聯合測試成績卻提升顯著。
1分鐘批閱完全班英語試卷
在作業(yè)批改方面,智能閱卷系統(tǒng)堪稱“神器”。作業(yè)統(tǒng)一題卡模板、統(tǒng)一批閱流程,形成日常練習大數據,生成更精準的學情分析。特別是英語作文和語文作文批改,通過數據訓練形成大模型后,批改越來越精準。
以前老師批改一篇英語作文或語文作文可能要四五個小時,現在1分鐘就能搞定。一位英語老師開心地說:“有了這個系統(tǒng),我節(jié)省了大量時間,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教學研究上啦!”
湖北省武昌實驗中學還首創(chuàng)“211共生課堂”,將學校的優(yōu)質課程實時傳輸到“教聯體”學校,讓合作校學生與省實驗老師和同學“同上一節(jié)課”。合作校學生課均教師講授時間較短、日均作業(yè)量相對較少、考試頻率相對較低,但成績顯著提升,真正實現了“減負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