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通訊員 尼加提·艾買提 木拉提· 依不拉音木江
“這門課讓我明白,中國的發(fā)展不是孤軍奮戰(zhàn),而是各民族同心協(xié)力的結果,更在帶動著世界一起向前?!苯眨瑏碜岳蠐氲臐h莫妮·皮姆斯巴松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的課堂分享中,道出了許多學子的共同感受。在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這門課程不僅成為中國學生理解自身民族歷史與發(fā)展邏輯的窗口,更讓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透過中國視角,讀懂了“團結”與“共生”的深刻內涵。
課程體系:縱貫歷史縱深,聯(lián)動現(xiàn)實實踐
《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的課程設計堅持以史帶論、論從史出,立足中華民族整體視角,以“歷史脈絡+理論內核+實踐案例”為框架,既追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歷程,解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根基,也緊密結合當代中國發(fā)展實踐與國際合作案例。課程內容涵蓋新時代黨的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區(qū)域協(xié)調發(fā)展、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等國內維度,同時延伸至“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國際議題,讓學生既能看到中國內部各民族如何“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也能理解中國與世界如何在互利共贏中攜手前行,引導各民族學生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
教學團隊:跨學科融合,架起中外溝通橋
《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課程由馬克思主義學院開設,教研團隊由不同學院部門、不同學科背景的8名教師組成。他們長期致力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的研究,并且擅長用案例化、故事化的方式講解理論,讓教學更有針對性和感染力。比如在講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時,會結合新疆棉田的豐收圖景、西藏鄉(xiāng)村的振興故事;在闡釋國際合作時,會引入中老鐵路、中非合作論壇等鮮活案例。針對留學生群體,團隊還特別注重對比不同國家的歷史文化背景,用雙語解讀、跨文化對話等方式,幫助他們跨越認知差異,深化理解。
課堂內外:理論扎根課本,實踐延伸校園
課程采用“課堂教學+實踐研學”的雙線模式。課堂上,師生通過課堂展示、知識競答、觀影分享等形式互動,中國學生分享身邊的民族團結故事,留學生則帶來本國的多元文化體驗,不同視角的碰撞讓“共同體”的內涵愈發(fā)清晰。實踐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們走進民族文化節(jié)、民族文化展覽館等實踐研學活動。
來自中非共和國的莫洛多胡·埃斯塔珍妮菲爾·比舒深受觸動:“老師說‘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中國實實在在的行動。就像中非在醫(yī)療、基建領域的合作,讓我們看到共同體不是抽象的,而是能改善生活的力量?!敝袊鴮W生陽汶珊、韋彥辰以“小器物”為切口觀“大共同體”,從“大珠小珠落玉盤”的長輪《我的祖國》,到江南評彈《秦淮景》,再到現(xiàn)代文曲《蘭亭序》緩緩講述故事,又切到楚漢戰(zhàn)爭的武曲《十面埋伏》,通過樂曲去到了阿勒泰的草原、烏蘭巴托的夜,結束在《彩云追月》的民歌中,他們用一把琵琶帶領大家徜徉華夏大地、領略了各民族的文化特色。琵琶作為流動的文明史書,其形制流變與音樂語匯生動詮釋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發(fā)展邏輯,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當代語境中具有獨特的價值。
從課堂上的思想碰撞到實踐中的實地感知,《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在中南大的校園里架起了一座橋——橋的一端連著中國學生對本土智慧的再認識,另一端連著留學生對中國與世界關系的新理解。正如課程負責人所說:“這門課的意義,不僅在于讓學生‘讀懂中國’,更在于讓大家相信,無論國籍、民族,人類都能在相互理解中構建更美好的共同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