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記者 張裕
通訊員 徐洲
實習生 張子彤 施佳燁
4月8日,新聞記者從武漢市第十五中學獲悉,該校高二(10)班的全體學生在班主任的帶領下,走進武昌區(qū)人民法院,旁聽一起因空調(diào)外機噪音引發(fā)的相鄰權糾紛案件庭審,將法治課堂搬進真實法庭,以實踐深化法治教育。
從課本到法庭:真實案例詮釋“相鄰權”
此次旁聽的案件聚焦于日常生活中的相鄰權糾紛。原告主張被告安裝的空調(diào)外機噪音超標且影響采光,要求整改或拆除。庭審中,法官嚴格遵循程序,組織雙方舉證質(zhì)證、展開辯論;學生們?nèi)虒WⅠ雎?,觀察法庭調(diào)查、辯論等環(huán)節(jié),直觀理解《民法典》中“相鄰權”的內(nèi)涵——不動產(chǎn)權利人在行使自身權利時,需兼顧他人合法權益,合理處理通風、采光、噪音等問題。
“過去總覺得法律條文抽象難懂,但今天看到法官如何抽絲剝繭分析證據(jù)、平衡雙方權益,才明白法律是如何在具體生活中定分止爭?!币幻麑W生感慨道。庭審結(jié)束后,法官還結(jié)合案例向?qū)W生普及相鄰權法律知識,并解答疑問,進一步強化了學生對“權利邊界”與“責任擔當”的認知。
以案明理:法治思維扎根少年心
“法律不是冰冷的規(guī)則,而是有溫度的社會共識?!爆F(xiàn)場旁聽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法治對公平正義的守護。一名同學分享感悟:“原來鄰里糾紛不必‘爭一口氣’,法律既能保護權益,也能教會我們理性解決問題。”這場特殊的思政課將法治信仰具象化為可觸可感的現(xiàn)實場景,讓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意識悄然浸潤學生心田。
實踐育人:法治教育走出課堂
該校始終堅持“法治教育與社會實踐深度融合”的理念,通過組織模擬法庭、法院旁聽等沉浸式活動,推動青少年法治教育從知識灌輸向能力培養(yǎng)轉(zhuǎn)化。班主任劉亞珩表示:“未來將繼續(xù)拓展法治實踐平臺,引導學生在真實社會情境中樹立法治信仰,成長為新時代法治社會的建設者與守護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