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羅杰·斯彼克曼,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這位英國生理學家于2011年來到中國工作,建立了中國首個人類雙標水實驗室,中國成為繼英、美、日等國后,極少數擁有雙標水技術的國家之一。
今天,中國工程院和中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有278位;中國研發(fā)人員全時當量由2012年的324.7萬人年提高到2022年的635.4萬人年,穩(wěn)居世界首位。然而,當時光回到75年前,新生的共和國,人才家底薄如一張白紙。
西北邊陲這個絕密小鎮(zhèn)
曾在地圖上消失30余年
1955年,在美國被軟禁五年之久的錢學森,終于沖破重重障礙回到祖國,此后,新中國啟動了一場驚天動地的壯舉。
數萬名來自四面八方的建設者奔赴青海省海晏縣金銀灘草原,這個幾乎與世隔絕的“神秘家園”是我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
84歲的魏世杰,離開金銀灘已經二十多年。在那些幾乎與世隔絕的日子里,魏世杰固定的任務就是負責炸藥部件的性能測試。天天與炸藥打交道,他比任何人更能體會“粉身碎骨”的含義。
做隱姓埋名人,干驚天動地事。科研工作者艱苦奮斗,甘于奉獻,創(chuàng)造出震撼世界的“兩彈一星”奇跡。
就是這個計劃
開啟新中國科技騰飛的征程
三十余載從零筑夢,從無人到載人,從一人到多人,從艙內到艙外,中國人在太空的印記不斷刷新。 而這一切的起點,就源于“ 863 ”計劃的實施,使我國載人航天研究正式列入了國家重點發(fā)展計劃。
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項,戚發(fā)軔被任命為神舟飛船總設計師。曾經參與過“東方紅一號”研制的他當時已年屆花甲,卻義無反顧地挑起了重任。
隨著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飛天,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自主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2022年底,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這一建設科技強國、航天強國的重要引領性工程,成為“太空中最閃亮的星”。
從載人航天的神舟飛船,到深潛入海的“蛟龍?zhí)枴薄鼈兌加幸粋€共同的起點——“863”計劃。
捕捉宇宙中最神秘的粒子
什么裝置這么厲害?
在廣東江門大山深處,地下 700 米,世界單體直徑最大的中微子探測器,正在緊鑼密鼓安裝中。
每秒間,就有700億個中微子從指縫中穿過,然而捕捉它卻并非易事。江門中微子實驗室是國家為研究這個“幽靈粒子”,揭秘宇宙起源而建設的大科學裝置。
江門中微子探測器研制最難的一道關,就是被稱為“探測器眼睛”的光電倍增管。
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里,光電倍增管市場一直都被國外公司壟斷。如今,在中國高能物理研究所牽頭下,多所科研機構和這家企業(yè)合作成立了產學研合作組,匯集多學科優(yōu)勢,在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激勵下,所有參與方攥指成拳,直擊難點。
中國制造成為大國重器的“點睛之筆”。而隨著我國基礎研究持續(xù)加強,今天,像江門中微子實驗探測器這樣的大科學裝置,已經布局建設77個。
從傳統(tǒng)供應商到創(chuàng)新“搭子”
強強聯(lián)合勇攀科技高峰
長春西郊,我國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列氫能源市域列車,正在進行時速 160 公里運行試驗。
這輛全球首列氫能源市域列車,最核心的組件就是燃料電池系統(tǒng),十余家企業(yè)和高校,聚焦電池系統(tǒng)技術需求開展聯(lián)合攻關。
最終,參與聯(lián)合攻關的一家民營企業(yè)完成了燃料電池的生產。這兩家有著25年合作關系的央企和民企,從過去單純的供求雙方變成了創(chuàng)新“搭子”。
聚焦中國式現(xiàn)代化重大場景需求,以創(chuàng)新聯(lián)合體為抓手,打造新型舉國體制新載體,各地熱潮涌動,戰(zhàn)鼓正酣。
國產商用飛機
開通首條高高原航線
帕米爾高原東麓的塔什庫爾干機場是我國的高高原機場,如今也有了國產飛機的身影。
4000多公里之外,位于上海閔行區(qū)的我國首個國產商用飛機運行支持指揮中心,ARJ21的實時數據都會匯集到這里。這是飛機制造商向客戶提供運行支持的一站式服務窗口。
帕米爾高原東麓的塔什庫爾干縣,古絲綢之路上的商埠重鎮(zhèn)。越來越多的ARJ21投入支線運營,給這里帶來了更多的冰山來客。來自福建的90后創(chuàng)業(yè)者米卡對此深有體會。
今天,國產大飛機C919已經累計交付10架,ARJ21已經交付140多架,在全球10家航空公司運營,累計在國內外開通了500多條航線。
要到大城市、大醫(yī)院做的大手術
變成走村串寨的“上門手術”
從昆明出發(fā),經過近五個小時的跋涉,潘湘斌團隊抵達了滄源縣。他們將對全縣一萬多名兒童進行先天性心臟病篩查。
先天性心臟病是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見的一類,其發(fā)病率會隨著海拔升高而增加。12歲的小曹在這次篩查中確診。
山高路遠,坡大溝深,落后的醫(yī)療條件和漫長波折的求醫(yī)之路,讓這個不幸的家庭已經失去過一個孩子。
這一次,北京的大夫來到了身邊,手術室就在醫(yī)療團隊隨行的這輛車上。把心臟手術從要到大城市、大醫(yī)院做的大手術,變成走村串寨的“上門手術”。
醫(yī)者仁心的背后,是中國醫(yī)療團隊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科技創(chuàng)新。潘湘斌團隊重構了整個引導系統(tǒng),建立了包含17項新技術、23種新產品的技術體系,這個全新的“中國方案”,不開刀、不用放射線、不用全麻和氣管插管,就能治療心臟病。
超聲引導介入技術體系被聯(lián)合國評選為全球推廣項目,這是中國醫(yī)療技術首次獲得聯(lián)合國資金及外交體系的支持向全球推廣,已在68個國家1042家醫(yī)療機構應用,挽救患者20余萬人。中國醫(yī)生用科技創(chuàng)新切實推動構建人類衛(wèi)生健康共同體。
大國崛起,科技為先。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新航標,正在引領創(chuàng)新驅動的“中國號”巨輪乘風破浪,向著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戰(zhàn)略目標奮勇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