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4月24日電(記者楊思琪、姜思妮)4月24日是第十個“中國航天日”。近日,記者走進哈爾濱工業(yè)大學,這里誕生了眾多航天領(lǐng)域“國之重器”。位于校園內(nèi)的哈工大航天館,展廳里的火箭模型矗立,一件件展品訴說著哈工大人探索宇宙的智慧與勇氣。
“這個軟袋看起來其貌不揚,卻是從月球‘挖土’的小能手?!惫ご蠛教鞂W院飛行器設(shè)計與工程專業(yè)2022級本科生賀子翔是一名學生講解員,手指一件姜黃色的長袋狀展品,向參觀者介紹月球“挖土”的過程。
與地球不同,月球環(huán)境具有低重力、大溫差、強輻射等特點,表面還存在很多尖銳的巖石。這個名為“取芯鉆具”的裝置長約2.5米,是從月球“挖土”的關(guān)鍵裝置,包括取芯鉆頭、取芯鉆桿和取芯軟袋三部分,曾在2020年、2024年完成嫦娥五號、嫦娥六號兩次月壤采樣任務(wù),將月球土壤安全帶回地球。
這一裝置是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哈工大機電工程學院教授鄧宗全團隊,與哈工大化工與化學學院高分子化工團隊參與研究設(shè)計。最外層是可以旋轉(zhuǎn)鉆進的鉆桿,緊靠鉆桿內(nèi)部的是取芯管,中間藏著取芯軟袋。取芯軟帶是用高分子纖維編織而成,耐高溫、易翻折、質(zhì)地柔軟、強度極高,能承受4000牛頓以上的拉力,大約相當于提起400千克的重物。
在一段模擬月球“挖土”視頻中,隨著鉆頭向月球表面以下鉆進,取芯軟袋緊隨其后,緩緩下降。當取芯軟袋一點點內(nèi)翻,珍貴的月壤樣品便被包裹在取芯軟袋之中,恰似制作一根“月球香腸”。紅腸是哈爾濱特色美食,因此整個采樣流程也被中國工程院院士、哈工大校友欒恩杰形象地稱為“哈爾濱香腸”。
“這樣的結(jié)構(gòu)能夠在月球表面進行兩米深度的鉆取采樣工作,并且保證采集到的月壤完好地保持原始的層理信息,為后續(xù)月球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辟R子翔說。
不少幼兒園小朋友在哈爾濱工業(yè)大學航天館參觀。新華社記者 姜思妮 攝
“中國航天日”之際,哈工大航天館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參觀“打卡”?!翱吹胶芏鄬嵨锖湍P?,讓我對航天知識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惫枮I市師范附屬小學學生許笑寧說,航天夢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將激勵自己帶著對未知的好奇努力學習、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