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記者 柯稱
通訊員 李秋璇 付晨
“為什么古塔都是奇數(shù)層呢?”
“全國唯一‘地下寶塔’是怎么形成的?”
“荊州古城墻的御災防衛(wèi)體系很牛的,既御強敵,又防水患!”
你以為這是歷史課嗎?不,這是長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的一堂野外實踐課。
10月19日上午,一支身穿綠馬甲的隊伍從長江大學出發(fā),在該校地球科學學院教授、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陳寧生的帶領(lǐng)下來到了荊江大堤。跟隨陳教授手指的方向,同學們依次看到了遠處的船,中間的灘,右邊的萬壽寶塔以及背后的大堤。
陳寧生提問:“灘和洲有啥區(qū)別?”同學們對此一知半解。此時,一塊提前準備好的小黑板閃亮登場,陳寧生一邊舉例子一邊畫圖,小小的黑板寫了又擦,擦了又寫;同學們認真聽講,不時記下重點。在這場生動的講解中,原本抽象的知識生動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極大地激發(fā)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
自由活動時間,同學們有的在研究江灘上的沙子,有的在研究石頭,還有的在討論問題。看到研究石頭的同學們,陳寧生走過去,耐心細致地帶大家區(qū)分不同的巖石:花崗巖、沉積巖、大理石……不知不覺,四周圍滿了年輕的學子。
隨后,陳寧生帶著同學們登上荊州古城墻,尋找刻有文字的青磚,理解古代城墻除了軍事防御作用外,以及對防洪防汛等自然災害防御的重要意義。地質(zhì)12403班的馬浩同學表示:“這堂課,讓我真正感受到了在災難面前,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做好防災減災的工作,才能減少財產(chǎn)損失、保護人身安全?!?/p>
本學期起,陳寧生教授為地球科學學院地質(zhì)系大一新生開設(shè)《災難和文明》課程。作為應(yīng)急管理部應(yīng)急減災專家,雖有多年從事泥石流、滑坡、山洪等山地災害的研究經(jīng)驗,陳寧生仍專門為該課程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考慮到該專業(yè)大一新生都在荊州報到,他將課堂搬到了荊江大堤和荊州古城墻,帶著同學們在荊楚歷史文明中開展地質(zhì)考察。
據(jù)了解,此次由陳寧生帶隊的野外實踐課也是長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一期“我與教授面對面”的活動。作為該院“3+1”導師制系列活動之一,“我與教授面對面”“青年導師說”等都深受青年大學生歡迎。學院通過這些活動,引導學生“入門”,并為每位本科生從大一開始就分配導師,引導學生盡早進入科研項目,不斷激發(fā)學生探索專業(yè)知識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動能。
(長江大學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