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記者 張裕
通訊員 許許多多
秋之序曲,悠然降臨,田野間,稻谷慢慢變得金黃,隨風起伏,宛如金色的海洋,翻滾著豐收的喜悅。10月14日,新聞記者從武漢市武昌中華路小學獲悉,該校三個校區(qū)四、五年級的同學們懷著期待的心情,前往光谷有田勞動教育基地,開展了“經(jīng)歷一次秋收”研學活動,同學們扛起鋤頭、拿上鐮刀、挽起袖子,用自己的雙手和汗水收獲難忘的秋天。
活動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是關于二十四節(jié)氣的講座。專業(yè)導師為同學們講解節(jié)氣的意義和對應的農事活動?!鞍茁?、秋分、霜降,這些節(jié)氣不僅影響我們的氣候,還與農作物的生長息息相關?!蓖ㄟ^互動問答,同學們對節(jié)氣與農業(yè)的關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課堂氣氛活躍,知識的種子在他們心中悄然發(fā)芽。
接下來,同學們緊跟老師的步伐,參觀了農耕博物館的種子博物館與農具博物館,了解了我們所吃食物的種子究竟是什么模樣。不少同學表示,原來農具竟然有這么多種,每一樣雖然奇形怪狀,但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功能。
從書本到田野,圍墻之外,寬闊的紅薯地化為同學們探索的課堂。怎么樣挖紅薯最輕松最省力?專業(yè)導師為同學們傳授了挖紅薯“秘訣”,不一會工夫,就有同學興奮地喊著:“看,我挖到了一個大紅薯!”該同學臉上洋溢著得意的神情。
一方白巾,些許藍靛,加上孩子們的奇思妙想,變幻成了一件件色彩斑駁,隨性自然的獨特作品。孩子們不僅感受著扎染這項傳統(tǒng)的手工技術,更在其中體驗著多種樂趣,這里是一個充滿挑戰(zhàn)、無限創(chuàng)想的地方,孩子們用各種材料、制作著屬于自己獨一無二的扎染造型,感受著傳統(tǒng)文化扎染的魅力。
在艾草的陣陣清香中,同學們躍躍欲試制作艾條,先在小組內分工任務,接著開始實踐制作艾條。手工制作艾條既需要力量,又需要技巧,更需要合作互助。在老師的指導下和小組的合作下,同學們順利制作出屬于自己的手工艾條,紛紛拿出自己的作品進行分享展示。
一片片稻田宛如金色的海洋,隨風起伏如同海浪帶來陣陣稻香。在經(jīng)過研學導師的講解和示范后。同學們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沖進了稻田,割起了稻米,去體驗做農事的快樂和農民伯伯的辛勞。
稻米收割完畢,同學們又接著手工脫粒了,將稻稈用力甩打地面,不一會稻谷就脫粒了。同學們在真實的農事場景中,不僅了解到水稻的生長和辨別方式,還體會到了勞動的艱辛與收獲的喜悅。
同學們在這場研學旅程中不僅掌握了一些基礎的農耕知識,如農作物種子的名稱以及相對應各階段的狀態(tài),也掌握了一些勞動的技能,如割稻、脫粒、做扎染等等。真真切切地體會到勞動的快樂,鍛煉了吃苦耐勞的精神,是這趟研學最大的收獲。
中華路小學校長羅宏文表示:“本次活動不僅僅是一次單純的戶外實踐,更是學校落實五育融合、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中華好少年’的具體體現(xiàn)。孩子們在親身參與農活、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揮灑汗水、磨煉意志、強健體魄,感悟勞動精神、學習勞動技能、體會勞動樂趣、珍惜勞動成果;在研學課堂的學習中,掌握節(jié)氣和農業(yè)的相關知識;在揮灑汗水的同時,磨煉意志、強健體魄;在體驗手工藝制作中,感受藝術之美。希望學生們能夠將此次活動的收獲與感悟融入日常生活與學習中,努力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新時代少年?!?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