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記者 王媛
通訊員 李瑾
“哇!迅速卷起的棉花糖像龍卷風一般酷炫。”9月30日,武漢一初學苑小學部的學生們化身“非遺傳承人”,在校園內(nèi)沉浸式體驗泥塑、剪紙、水墨畫等非遺項目。在體驗中了解非遺,并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學習,感受非遺的魅力。
學生沉浸式體驗8項非遺項目
在一初學苑的教學樓一樓,學生們身著漢服,將非遺項目傳承人團團圍住,聚精會神地看著他們示范剪紙、泥塑、面塑、糖畫等8項非遺項目。非遺傳承人一邊為學生們示范,一邊為學生們講解非遺知識。
街頭常見的小吃“冰糖葫蘆”在非遺項目中進行展示,引發(fā)了學生們的好奇和思考。一年級(1)班的學生邱鈺姍在糖葫蘆隊伍前,仔細地觀察著制作過程,并品嘗了現(xiàn)場制作的糖葫蘆?!爸谱魈呛J需要先熬糖,待糖溶化后把糖漿均勻地覆蓋到山楂上面,非常講究火候。”她表示,除了可以用山楂制作糖葫蘆,她還在現(xiàn)實生活中見到用番茄、葡萄等水果制作的糖葫蘆,她認為這是對非遺的進一步傳承和創(chuàng)新。
“冰糖葫蘆歷史悠久,非遺主要體現(xiàn)在它的熬糖等技藝,我在現(xiàn)場看到了師傅的熬糖過程,需要小火慢熬,這個過程讓我十分難忘?!彼哪昙墸?)班的學生崔恩桐說。同樣引起學生關注的還有棉花糖。學生林菀歆告訴記者,她在體驗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到了棉花糖是由白糖加熱后出現(xiàn)的糖絲制作而成,她希望有機會學習做棉花糖,將這個項目傳承下去。
在體驗中解鎖非遺傳承新方式
除了進行現(xiàn)場體驗,學生們還需記錄自己的體驗過程和引發(fā)的思考。“師傅在畫小兔子的過程中,倒糖漿時的手法需要很流暢,糖漿的量都需要很均勻,看來畫糖畫需要高超的技術才能完成?!蔽迥昙壍膶W生吳和譞正在體驗卡上記錄著,他說:“今天的體驗讓我聯(lián)想到,除了現(xiàn)場的體驗項目外,生活中是否還有一些高超的技藝很難流傳,我想在國慶假期里一探究竟?!?/p>
“我剛剛體驗了剪紙項目,師傅的手非常靈巧,不一會兒,一只只蝴蝶和蜻蜓就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并被制作成了書簽。”五年級的學生苗鶴馨對剪紙這一非遺項目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她告訴記者,通過前期的講解和體驗,她意識到非遺項目還傳承著前人精神上的寄托,例如獅子老虎等圖案,可能蘊含著前人的奇妙想象。
現(xiàn)場,還有不少學生組成小組,針對非遺傳承人的提問進行討論和思考,合作完成非遺項目的探究?!皫煾诞嫷慕z瓜可能寓意著‘思念’的‘思’,我們可以在體驗中解鎖非遺傳承新方式。”六年級學生桂熠晨說。
據(jù)德育副主任余潔介紹,在學生們進行正式體驗前,老師們通過播放視頻、AI課程等形式為學生講解了非遺知識,讓學生們認識到非遺存續(x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對非遺進行了初步的思考。
一初學苑小學部書記吳瑩表示,期望通過校內(nèi)非遺實踐等一系列精心策劃的活動,讓師生們在參與中觸摸非遺的靈魂,喚醒內(nèi)心深處對傳統(tǒng)文化的敬仰與愛護,同時也為非遺的未來播下希望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