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浮山,位于淮河右岸安徽明光段。因南北朝時期,南梁開國皇帝梁武帝蕭衍建浮山堰而出名。浮山堰處在淮河三峽中的第三個峽口浮山峽。記者第一次來到此處,便被這里的風(fēng)景吸引。
每天都有許多貨輪從浮山峽駛過。
浮山峽景色秀美人忘返
浮山位于明光市柳巷鎮(zhèn),浮山的北面緊鄰淮河,每天被淮水沖刷,其它三面,原是淮水支流的環(huán)繞。西面是西小河從淮河向南流,往東沖連西藕塘,過小街北側(cè)向東連接良岡湖,將浮山拱捧在水面上,過往船只和行人,總感覺,浮山像是漂浮在水面上一樣,甚至有時還隨風(fēng)浪漂移,故而得名:浮山,古名臨淮山。
浮山峽景色怡人。
據(jù)《太平寰宇記》載:“臨淮山,俯臨長淮。山下有水穴,淮水泛濫,其穴即高;水減,其穴還低。有似山浮,亦號浮山?!备∩较率腔春由系墓哦梢?,是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這里山清水秀,景色怡人。歷史上,白居易、李紳、蘇軾、秦觀等歷代文人墨客曾到此游覽觀賞,吟詩歌賦。蘇軾登浮山后,為浮山之景所感動,作《濠州七絕?浮山洞》一詩:“人言洞府是鰲宮,升降隨波與海通。共坐船中那得見,乾坤浮水水浮空”,盛贊浮山之奇景。
浮山鎖淮亭。
當?shù)厝私榻B,浮山古時有八大景:靈巖寺晚鐘,飲馬池映月,釣魚臺垂竿,裂馬縫藏蛟,風(fēng)波亭覽勝,仙人洞尋仙,西藕塘歸舟,仙牛腳印懷古。
很遺憾,記者在探訪中只看到靈巖寺遺址,再也聽不到靈巖寺的晚鐘。好在飲馬池、裂馬縫、仙人洞還都在,而且還有傳說與故事。
浮山靈巖寺遺址。
當?shù)厝烁嬖V記者,仙人洞在浮山北側(cè)的峭壁下方,是地質(zhì)變化自然形成的洞穴。從前,淮河沒有兩邊的大堤,淮河是自西向東自然流淌的河道。河水流經(jīng)仙人洞處,沖刷成一塊平臺。每至秋天和春天,人們常在洞口平臺上駐足瞭望,歇息,觀景。但很少有人敢進入仙人洞里。因為洞里常有大蛇、野獸、鳥雀棲息。據(jù)大膽進去過的人說,洞內(nèi)墻壁上有壁畫,多是仙女舞彩綢,仙界樓閣,民間的牛馬羊狗等。
飲馬池。
裂馬縫在仙人洞東側(cè),由于靠近水邊,山勢陡峭,人跡罕至。山洞長約四余丈,寬約兩丈,深兩丈余,像一道暗巷道。連接山壁有一道向西的斜洞,陽光有時可以射進去。很早以前,這里藏棲著一條大蛇,俗稱大蟒。大蟒蛇從未傷過人,也未嚇過人,浮山人對大蟒蛇十分敬畏,稱大蟒蛇為馬,又稱為蛟龍,稱大蟒蛇棲息的山洞為大地的裂縫。故有:裂馬縫藏蛟。
記者注意到,浮山上新建了一個小長城,高處是一個烽火臺,有人說烽火臺處原有一個亭子,是靈巖寺僧人和浮山百姓為紀念大詩人大文學(xué)家蘇東坡到此一游而修建的。站在此處觀淮河,淮水從西邊彎彎曲曲的河道流淌過來,景色十分秀美,讓人流連忘返。
浮山堰留下經(jīng)驗與教訓(xùn)
記者從安徽省水利廳了解到,浮山峽也是浮山堰遺址所在地。古代浮山堰屬于軍事設(shè)施,是南北朝時期淮河上修建的攔河大壩,是淮河歷史上第一座用于軍事水攻的大型攔河壩,也是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土石壩工程。
梁天監(jiān)十三年(514年),梁武帝蕭衍為奪回被北魏占據(jù)的壽陽(今安徽省壽縣),派康絢(朱衣直閣將軍轉(zhuǎn)太子右衛(wèi))主持在浮山峽上筑壩壅水以倒灌壽陽城逼魏軍撤退,以達到收回壽陽城目的。
浮山堰從明光浮山開始。
據(jù)史料記載,這淮河上首次攔河工程動用軍民20萬人施工。南起浮山,北抵巉石(今泗洪縣潼河山),相距1600米。從兩端開始填筑土方,準備在中間合龍。由于工程選址處于淮河下游,水流湍急,困難重重,浮山堰歷時兩年才最終建成。
該水利工程對魏軍構(gòu)成了嚴重威脅。蓄水不久,壽陽城即被水圍困,魏軍被迫棄城上山。浮山堰筑成后淮河被切斷,上游數(shù)百里方圓內(nèi)一片汪洋,水位還不斷上漲,幾乎與堰頂持平,隨時都有潰堤危險,下游地區(qū)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浮山峽景點。
雖有以水代兵工程,但梁軍一方面對付魏軍的騷擾,一方面要設(shè)法防洪,保護浮山堰安全,必須把淮河上游的水分流出去。于是梁軍就利用魏軍怕淹的心理,向魏軍宣傳說梁軍不怕打仗,就怕有人把水泄掉。魏軍果然中計,開始鑿山泄水,于是浮山堰水庫就有了兩條溢洪道。其中一條在泗洪縣峰山鄉(xiāng)塔河村前,據(jù)說新中國成立初期尚可看到遺跡。這兩條溢洪道是我國水庫建設(shè)史上的最早記載。雖然分流溢洪,但浮山堰依然難逃厄運。
天監(jiān)十五年(公元516年),從夏歷七月開始就大雨不停,淮河水位猛漲。最終,浮山堰只存在了短短4個月就被大水無情沖垮。據(jù)《資治通鑒卷一四八?梁紀四》中記載:“淮水暴漲,堰壞,其聲如雷,聞三百里,緣淮城戍村落十萬余口,皆漂入海?!备∩窖咧皇O赂∩侥蟼?cè)和巉山南角下的兩段堰尾靜靜地臥在那里。
浮山望淮石。
浮山堰是浩大的攔水工程。它全長九里,堰底面寬一百四十丈,上面寬四十五丈,堰體高二十丈。它耗盡了梁國的財力,使梁國一蹶不振。梁武帝此后再也不敢用這種以水代兵之計了。
浮山堰這座“以水代兵”的軍事工程的修建和潰壩,是一次由歷史上統(tǒng)治者人為造成的水患,記錄著南北朝軍事史上的殘酷與悲壯,而非真正意義上的造福于民水利工程,但是其修建體量和規(guī)模卻是中國古代水利工程建設(shè)的一次明證。
歷經(jīng)千余年的風(fēng)雨剝蝕與水流沖擊,現(xiàn)在明光市淮河岸邊仍然殘留著兩段古堰遺址。堰頂最寬處仍有近40米,堰高4米,堰頂最高處的高程為18米。2004年11月,浮山堰被明光市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遺址對研究古代水利工程、戰(zhàn)爭和軍事設(shè)施等具有重要意義。
淮水穿浮山峽而過。
雖然浮山堰終告失敗,但是它也給人們積累了不少經(jīng)驗與教訓(xùn),尤其為后代人興修水利工程提供了不少借鑒。
大皖新聞記者張安浩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