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教師節(jié)
讓我們一起跟著銅鏡
學尊師重道
唐代的銅鏡會講故事
《列子·天瑞》中有這樣一則故事
話說有一天
孔子游覽泰山
偶遇榮啟期一邊彈琴一邊歌唱
他雖衣著簡陋
卻怡然自得
△榮啟期,春秋時期隱士。圖片來源: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局部),南京博物院藏
孔子感到好奇
便上前請教
問曰:“先生所以樂,何也?”
榮啟期以“人生三大樂事”作答
對曰:“吾樂甚多。天生萬物,唯人為貴,而吾得為人,是一樂也。男女之別,男尊女卑,故以男為貴,吾既得為男矣,是二樂也。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樂也?!?/p>
雖然榮啟期的“三樂”
具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
但他知足常樂、安貧樂道的精神
被孔子評價為
“善乎!能自寬者也?!?/p>
一問一答
這樣簡單的故事
被唐人在銅鏡上留了下來
銅鏡的正上方書九個字的銘文
“榮啟奇問曰答孔夫子”
簡要概括故事大意
(榮啟奇即榮啟期,屬用字差異。)
一株枝葉下垂的楊柳
占據(jù)銅鏡的下方
使得畫面的上下左右
四個部分達到協(xié)調
也象征著榮啟期超然物外的處世態(tài)度
“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p>
具象化了
在這枚銅鏡上
孔子頭戴冠
身著寬袖長袍
右手持杖,左手抬起前指
呈現(xiàn)出請教問題的姿態(tài)
榮啟期戴冠披裘
左手執(zhí)琴,頭部微側
呈現(xiàn)出答言狀的老者形象
看到這兒你可能會疑問
在這件銅鏡上
與其說孔子
不如說榮啟期才是主角?
其實,這正體現(xiàn)出孔子的一則教育理念
復習一遍: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無論他人賢能與否
皆可作為自身學習的對象
既要從他人的優(yōu)點中汲取長處
也要通過反思其缺點
而實現(xiàn)自我完善
“至圣先師”孔子
親自演繹了什么是
謙虛好學、學無止境的修養(yǎng)
唐代人的鏡子背面
還有哪些花樣……
中國銅鏡的歷史
從現(xiàn)有的考古資料
大約可以追溯至4000年前
發(fā)展到了唐代
銅鏡的紋飾、形制更加豐富
它不僅是人們日常照容的工具
更是當時社會文化和審美觀念的體現(xiàn)
三樂鏡便是唐代人物故事鏡的一種
畫面簡單、極具敘事特征
△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三樂鏡拓片
此外,花鳥紋銅鏡
因其吉祥美好的寓意
也非常受歡迎
比如下面這件Blingbling的
“動態(tài)特效”花鳥紋銅鏡
△點擊查看:金銀平脫鸞鳳花鳥紋銅鏡洛陽博物館藏
還有以狩獵為題材的銅鏡
畫面充滿動感
緊張、激烈的氛圍和宏大場面
躍然“鏡上”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學思結合”“知行合一”
孔子的諸多教育理念
至今仍被廣泛采用,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