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記者 張屏
通訊員 董明 周思思 王燕
“在這個ChatGPT吟詩作畫的時代,最珍貴的并非天賦,而是千錘百煉的韌性。愿你們面對困難時,始終保有‘再試一次’的勇氣!因為每一次跌倒都是為下一次飛躍積蓄力量?!?/p>
“出身決定起點,但絕不能決定終點。同學們,在這個跨界融合的時代,機會比以往更多。請不要被眼前的困難所局限,要用行動證明:環(huán)境從來不是限制,而是成就非凡的舞臺。”
“真正的進步,不僅要看技術有多先進,更要看它讓多少人的生活變得更美好。同學們,作為人工智能時代的建設者,我們應該思考如何讓技術充滿人文溫度?如何讓代碼承載善意之光?”
6月15日,武漢軟件工程職業(yè)學院舉行2025年畢業(yè)典禮,2000多名畢業(yè)生、家長代表到場,數萬人在線觀看直播。參與者們發(fā)現(xiàn),這一個多小時里,離情不太濃,對如何走好人生道路的思考卻很多。
全國勞模:你要敢做夢能追夢
今年獲評全國勞動模范的東風乘用車制造總部武漢工廠品質管理室質量問題解析員、高級技師馮月兵,是武漢軟件工程職業(yè)學院數控技術專業(yè)2011屆畢業(yè)生。這位從恩施巴東大山里走出的大國工匠現(xiàn)場與學弟學妹們分享自己的成才之路:當他2012年成為東風乘用車總裝內飾二廠的一名裝配工時,會主動改進螺絲孔孔位偏了3毫米的面板,會在幾年間記滿十幾本故障筆記,被同事戲稱為“故障百科全書”;2016年開始做質量問題解析的工作后,又主動研發(fā)“月兵解析法”,讓更多人從自己的經驗中獲益……
“2023年,我第一次走進人民大會堂,作為中國工會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發(fā)言。不是當初那個帶炸廣椒上學的娃如今多了不起,而是這個時代給了我這個產業(yè)工人做夢的勇氣、追夢的舞臺。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三個一’:一顆螺絲,擰的是責任;一本筆記,記的是匠心;一個傳承,傳的是使命。我們或許沒有驚天動地的創(chuàng)舉,但當我們把每顆螺絲擰到位,把每條電路查清楚,把每次經驗傳下去,就是在為國家工業(yè)筑牢最堅實的基石?!?/p>
馮月兵的學弟、武軟機械制造及自動化專業(yè)應屆畢業(yè)生明志鵬說,他即將到家鄉(xiāng)一家精密磨具公司工作,之前他也糾結過是就業(yè)好還是升學好,聽了馮學長的故事,他釋然了。“就像他說的,不論在哪里,只有不斷地學習新知識,精進新技能,才能擔當起‘職業(yè)人’的使命。無需美化自己未曾選擇的路,干就完了!”
身邊故事:他們都是干出來的
教師代表、該校人工智能學院院長鄢軍霞的發(fā)言主題是“永不設限的人生”,她講了數個自己身邊的故事:剛獲得華為ICT全球賽一等獎的計算機學院應屆畢業(yè)生陳家明、侯昆朋、吳暢,在面對“無線AP跨域上線”的挑戰(zhàn)時,通過解碼四千個數據包,最終問鼎賽事;她本人曾是在鄉(xiāng)間小路上叫賣冰棍的小姑娘,后來用知識改變人生軌跡:從總經理助理到軟件工程師,再到國家名師培養(yǎng)對象,因為“出身只能決定起點,但絕不能決定終點”;還有她的大學同學姚登峰,五歲失聰,卻通過辨別口型學習,考入北大、清華,成為北京一所大學的教授,如今,他投身AI語音識別研究,用代碼為殘障兒童打開有聲世界的大門。
“前方必有艱難險阻,卻也有星辰大海。希望同學們以思想突破自我,永葆探索的熱情;以堅持對抗失敗,磨礪堅韌的品格;以行動超越環(huán)境,創(chuàng)造無限的可能;以情懷溫暖他人,傳遞科技的溫度?!彼f。
“其實,我們在校的這三年,也是見證‘干就完了’的三年啊!”武軟文化旅游學院應屆畢業(yè)生代春蘭說:“2023年,學校牽頭成立‘武漢·中國光谷’產教聯(lián)合體,這可是第一批國家級市域產教聯(lián)合體;2024年,首批南非留學生來校,他們也是首批來華中地區(qū)高職院校學習跨境電商專業(yè)的;2025年,學校成為世界數字教育大會職業(yè)教育觀摩點……母校這么努力,我們也要加油?!?/p>
“今年我們發(fā)布的畢業(yè)紀錄片《去明天》中有一句話:別回頭,向前走,你腳下的路才剛開始發(fā)光。我們想跟同學們說,母校會一直和你們一起努力,去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明天?!蔽錆h軟件工程職業(yè)學院黨委書記蔣興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