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落實“中國-中亞”西安峰會成果,貫徹落實學校國際化辦學戰(zhàn)略,加強國際學術合作交流,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的科研人才,2024年中亞造山帶國際野外聯(lián)合地質考察暨暑期學校9月在吉爾吉斯斯坦成功舉辦。
此次野外考察由西南交通大學外籍教師InnaSafonova、SergeiKrivonogov教授倡議,聯(lián)合西北大學董云鵬教授,學校趙曉彥教授、裴秋明老師共同發(fā)起,由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吉爾吉斯斯坦國家科學院聯(lián)合主辦,吸引了來自西南交通大學、吉爾吉斯斯坦國家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西北大學、新西伯利亞國立大學(俄羅斯)、闊爾可特阿塔克孜勒奧爾達大學(哈薩克斯坦)、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調中心等機構的25名專家學者。
專題報告:博識啟智的學術盛宴
9月7日,主辦方在吉爾吉斯斯坦國家科學院地質所舉辦學術專題講座,為國際暑期學校拉開序幕,報告內容涵蓋中亞造山帶的區(qū)域地質、構造、變質、礦產、地貌等多個學科領域。InnaSafonova教授、AlinaPerfilova博士帶來GeologyandtectonicsofKyrgyzstan,NikolaiTimofeevichPak教授作Gold-bearingoredepositsofKyrgyzstan,RustamOrozbaev教授作MetamorphiccomplexesandOredepositsofNorthernKyrgyzTienShan,SergeiKrivonogov教授作GeomorphologyandQuaternaryGeologyoftheIssyk-KulBasin專題報告。
報告人介紹了不同領域研究的最新進展、存在問題及研究展望,充分展現(xiàn)了科學家的宏觀視野和淵博知識,極富感染力,不僅有助于與會人員全面了解吉爾吉斯斯坦北天山地質背景,更為同學們引入了新觀點和新思路。
野外考察:知行合一的實踐魅力
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每次野外考察都可能揭開地球深部的未知奧秘。9月8-13日,根據參與者的專業(yè)背景和中亞造山帶西段(北天山)的地質特征,參會人員被分為地質組和地貌組,分別聚焦增生雜巖和第四紀地質地貌,對吉爾吉斯斯坦北天山進行了為期6天的野外實地考察。
中亞造山帶西起里海,東臨西太平洋北部,是全球最大的顯生宙大陸增生區(qū),也是重要成礦帶,受到了全球地質學家的廣泛關注。它如同一本厚重的地質史書,記錄了古亞洲洋長達數(shù)億年的俯沖消減歷史,是大陸動力學和成礦作用研究的天然“實驗室”。對“實驗室”的探索既是探索地球未知的學術盛宴,更是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的綜合實踐。
地質組考察人員對北天山造山帶Belogorka,Shamsi,Dolon剖面,Kyzyl-Ompul巖漿雜巖等典型地質現(xiàn)象開展了綜合野外地質調查。地貌組圍繞“伊塞克湖周圍第四紀地質記錄”的湖水平面升降記錄、湖相沉積物、冰川等方面進行考察。親手觸摸巖石的質感讓同學們對礦物學、巖石學、構造地質學等多領域學科知識都有了更深刻理解,有效地提升了地質綜合技能,激發(fā)同學們投身本專業(yè)科學研究的興趣,促進新時代復合創(chuàng)新型地學人才培養(yǎng)。
小組匯報:交流碰撞的思想火花
考察隊員最緊張的時刻莫過于在每天的野外實地考察結束后,InnaSafonova教授都會組織野外現(xiàn)場綜合考核,了解同學們對當天地質知識的掌握情況,評估本次野外教學成效。駐地進行小組匯報交流環(huán)節(jié),是本次野外考察的一大特色。
同時,在各小隊成員返回基地后,需要分工協(xié)作整理白天的野外記錄、照片和采集的代表性樣品,每小隊推選2-3人作匯報,匯報時間不限、方式靈活多樣,必要時可輔助照片、樣品、手繪剖面等講解,并接受其他組的質詢和提問,由帶隊教師點評。
9月14日,在吉爾吉斯斯坦國家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舉辦野外地質考察總結交流會,與會學生從不同專業(yè)方向匯報收獲,分享考察心得體會。他們紛紛表示,此次地質考察提升了地質技能,收獲了知識,拓寬了視野。報告后,老師們投票評選出優(yōu)秀學生,并為其頒發(fā)榮譽證書。
文明交流:美美與共的文化追求
在跨文化交流中,同學們學會了相互尊重、理解和包容,他們相信本次活動為今后的學習科研與生活注入了新的動力。暑期學校帶領同學們參觀了吉爾吉斯斯坦國家科學院地質研究所,體驗特色美食、無人機航拍、巴士音樂會,游覽雪山冰川、伊塞克湖等知名景點,互贈具有地域特色的小禮物。雖然只有短短十天,但中亞造山帶國際野外聯(lián)合地質考察暨暑期學校成為了國際交流的重要平臺,讓來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學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這段經歷無疑將提升學生們適應全球化不斷發(fā)展的現(xiàn)實格局,并激勵著他們以更廣闊的視野去探索和理解這個世界。
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相關負責同志表示,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已成為提升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創(chuàng)新的關鍵途徑。依托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地學國際示范化建設平臺,2024年中亞造山帶國際野外聯(lián)合地質考察暨暑期學校成功舉辦?;顒硬粌H為科研人員搭建重要的國際學術交流平臺,也為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們提供了深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鍛煉野外綜合地質能力的實踐基地。
據悉,InnaSafonova教授團隊今年獲批基金委外國資深學者研究基金項目,是學校國際化辦學戰(zhàn)略的重要突破。面向未來,中亞造山帶國際野外聯(lián)合地質考察暨暑期學校立足于學校國際化辦學戰(zhàn)略,不斷提質升級,強化科研、教學和人才培養(yǎng)方面的交流與合作,探索中亞造山帶研究新問題、新范式,將其打造成學校國際化教育的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