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丁香六月综合在线观看,91国在线国内在线播放,麻豆国产在线视频区,国产二区三区

      <object id="iqmuo"></object>
    1. <object id="iqmuo"></object>
    2. 光谷“星河”:由此向東打造全國科創(chuàng)高地
      2023-05-16 08:46:00 來源: 長江日報

      2019年,武漢光谷廣場環(huán)島上的雕塑竣工,原地標“風帆”被新地標“星河”取代。

      “星河”這座雕塑,造型如巨型過山車,最大高度40米,中心直徑90米,是全國最大的單體鋼結構雕塑。雕塑上有近兩萬盞燈,照亮了光谷廣場的夜空。遠遠看去,似翻騰起伏的龍,也如蜿蜒奔流的江河,確實,它是一座“光”的形象,象征著這座“光”的城市,朝氣蓬勃,飛速向前。

      曾經,這里是光谷的中心。現在,這“星河”更代表了光谷的起點。這片創(chuàng)新熱土,正一路向東發(fā)展,打造全國科技創(chuàng)新高地。一座座園區(qū)拔地而起,一項項關鍵技術不斷突破,光的傳奇一刻不停。

      “星河”雕塑

      超級地下綜合體構筑“立體城”

      5月12日,武漢光谷廣場大轉盤,車輛川流不息,俯瞰下如同一個巨大齒輪在運轉,通往各個區(qū)間的車輛以星河雕塑為坐標在此環(huán)行。華燈初上時,光谷廣場上汽車燈光在大轉盤劃出的軌跡環(huán)繞“星河”,星河雕塑閃爍著五彩光芒熠熠生輝。周圍高樓被霓虹點亮,廣場上呈現出交相輝映、流光溢彩景象。 長江日報記者高勇 攝

      2003年時,光谷轉盤這個地方,還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光谷廣場,沒有紅綠燈,極少有車輛通行。

      轉盤中心,矗立著白色雕塑“風帆”,是一個標志。它親歷了魯巷棚戶區(qū)到光谷新區(qū)的崛起,也見證了魯巷廣場、大洋百貨、光谷步行街等高樓新街的相繼涌現。

      隨著四周各商業(yè)體的形成,人流車流越來越大,轉盤高峰時,一天約有15萬輛車、40萬人在此通行,光谷轉盤成為武漢最大的堵點。

      武漢決定在這個圓形路口,建一座擁有三條地鐵、兩條公路的超級地下綜合體。

      2014年,“風帆”被拆除。2015年,開始環(huán)島地下挖掘……2018年,環(huán)島公路通車。2019年,圓形路口建成了光谷廣場,廣場中心矗立著“星河”,夜晚近兩萬盞燈齊亮。

      “星河”下面,是光谷廣場地下綜合體。

      綜合體直徑200米,總建筑面積約14.6萬平方米,相當于21個標準足球場的面積,最大開挖深度34米,好比在地下挖了11層樓。

      在這個地下空間里,地鐵站、地鐵隧道、公路隧道分為三層,互不干擾,行人可以無縫換乘、愜意行走,緩解了地面壓力。

      2019年7月,修了5年的光谷綜合體地標“星河”亮相,刷爆了網絡。而后地下結構曝光,被央視多次聚焦報道。

      2022年10月16日,光谷地下空間項目主體結構封頂,預計2023年底全面完工。屆時,光谷中心城各種交通設施將與開放空間順暢連接,為武漢帶來“中國最長的地下空間走廊”,覆蓋光谷中心城核心區(qū)域近50%的面積,成為地面地下、室內室外、功能布局、交通市政四位一體化的“立體城”。在地下空間開發(fā)利用上,它將是中國乃至世界的一個創(chuàng)新示范。

      雙算力中心

      在全國率先建起算力公共服務平臺

      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外景。長江日報記者高勇 攝

      蛋白質是組成生命體的重要物質基礎。研發(fā)一款新的疫苗,需要對蛋白質的結構進行解析。每一次解析,至少需要1.5萬元成本和十幾天時間。

      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運營負責人陳斌介紹,在他們聯合華為、清華大學團隊和武漢企業(yè)伯生科技共同搭建的“思符蛋白質結構預測平臺”上,借助該中心算力,能在更小范圍內尋找靶點藥物,將解析過程壓縮到一天,結構分析效率平均提升超10倍,費用降低到幾百元。

      這就是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誕生700余天以來,每天在創(chuàng)造的加速“奇跡”。

      2021年5月,位于光谷東的該中心一期投入運行,成為科技部批復的18個國家人工智能創(chuàng)新發(fā)展試驗區(qū)中首批投入運營的項目,同時也是全國首個面向產業(yè)的多樣性算力公共服務平臺。經歷二度擴容后,目前算力已達200P,相當于10萬臺高性能電腦同時高速運行,讓普惠算力像水和電一樣流入本地120多家重點人工智能企業(yè)。

      與之相鄰的武漢超算中心,與之形成全國為數不多的雙算力中心,投用不到半年就與30家用戶達成合作,為全國區(qū)域內主體提供算力支持,涉及流體力學、遙感測繪、圖計算、生命科學、氣象氣候等多個研究領域。

      光谷,曾以一束“光”突圍,讓中國在光電子信息產業(yè)具備國際競爭力。

      算力,是數字時代的重要生產力,新的全球科技競爭高地。光谷東的算力新基建,讓武漢在加快打造數字經濟一線城市征程中,插上新的翅膀。

      光谷能不能讓中國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穩(wěn)操勝“算”呢?值得期待。

      光谷科創(chuàng)大走廊

      聚光成鏈、集鏈成群

      光谷科創(chuàng)大走廊上的武漢未來科技城積聚有一批強大的產業(yè)配套高科企業(yè)。長江日報記者高勇 攝

      從光谷未來城華工激光公司總部出發(fā),駕車沿高新大道過短咀里湖橋,行駛約10公里便到了葛店華工激光智能制造產業(yè)園。

      “全程不到20分鐘?!比A工激光總經理鄧家科說,近年來,他往返光谷葛店更頻繁,同城化感受也更強烈。

      前端研發(fā)在武漢,后端制造在葛店。將制造產業(yè)落戶葛店14年來,華工激光發(fā)揮龍頭帶動作用,引來20多家核心供應商,助力葛店打造激光智造高地,成為光谷科創(chuàng)大走廊上光電子信息產業(yè)帶發(fā)展的領頭雁。

      2021年2月4日,《光谷科技創(chuàng)新大走廊發(fā)展戰(zhàn)略規(guī)劃(2021—2035年)》經批準實施,提出推動“同城化”協同發(fā)展,形成研發(fā)在武漢、制造在各地,孵化在武漢、壯大在各地的同城化、一體化發(fā)展機制,加快構建科學合理、協同高效的整體發(fā)展格局。

      當下,一條以光谷為核心承載區(qū),聯動武漢市武昌區(qū)、洪山區(qū)、江夏區(qū),輻射帶動鄂州市、黃石市、黃岡市、咸寧市等地的光谷科技創(chuàng)新大走廊,正在聚光成鏈、集鏈成群。

      據最新的《加快推進光谷科技創(chuàng)新大走廊協同創(chuàng)新高質量發(fā)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未來要全力將光谷科技創(chuàng)新大走廊打造成為原始創(chuàng)新策源地、離岸科創(chuàng)集聚地、產業(yè)合作新高地。

      光谷實驗室

      解決“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

      光谷實驗室,研究人員正在進行智能傳感芯片的開發(fā)與測試工作。(資料圖)

      在湖北光谷實驗室運動與健康智能化技術創(chuàng)新中心,不同學科背景的年輕科技工作者們通力合作,在智能織物等前沿領域攻堅。

      該中心產出的智能感知床單、可穿戴情感機器人等多個成果,已經基本成型,未來有望率先在武漢落地。

      據了解,團隊的核心成員是4位來自華中科技大學的80后教授。團隊其他研發(fā)成員更年輕,均為華中科技大學在讀研究生。

      2021年以來,為提升原始創(chuàng)新策源能力,9個湖北實驗室先后掛牌。光谷實驗室、珞珈實驗室、江城實驗室、東湖實驗室、九峰山實驗室,九劍出鞘中,五劍定址光谷。

      其中,湖北光谷實驗室按照新型舉國體制模式,依托華中科技大學,以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為核心的多個國家級研究平臺為支撐,聯合中科院精測院、中國信科等8家優(yōu)勢科研機構和企業(yè),共同建設。

      “光谷光電子信息產業(yè)進一步做強做大,必須提高原始創(chuàng)新能力。”對湖北光谷實驗室的定位,實驗室副主任、華中科技大學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院長唐江認識清晰:解決“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開展“從0到1”的創(chuàng)新。

      光電融合芯片、面向6G的光通信模塊、鈣鈦礦單色顯示面板……光谷實驗室以科技創(chuàng)新為奮斗目標,短短兩年,一批原創(chuàng)性科研成果噴涌而出。

      2022年4月,武漢獲批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chuàng)新中心,成為國家批準建設的第五個科技創(chuàng)新中心。支撐引領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fā)展和中部地區(qū)崛起,武漢被寄予厚望。

      武漢正在力爭把光谷實驗室打造為國家實驗室,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加強原始創(chuàng)新,是國家實驗室的重要使命。光谷實驗室將不斷加強光電子技術戰(zhàn)略性、原創(chuàng)性、引領性科技攻關,促進武漢光電子信息產業(yè)由“獨樹一幟”,走向“國際引領”。

      中國“光谷”:從新中國高校布局到創(chuàng)新活力之城

      新中國成立前,大部分高校集中分布在東部地區(qū)。

      1952年,國家在中南地區(qū)開展了以武漢為中心的高校院系調整,將一批以培養(yǎng)工業(yè)建設人才和師資為重點的高校,布局在武漢。

      也是在1950年前后,上海同濟大學醫(yī)學院西遷,與武漢大學醫(yī)學院合并,成立中南同濟醫(yī)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1953年,武漢大學機械系和電機系與湖南大學、廣西大學等高校相關系科合并,在武漢成立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經濟系與中華大學等高校相關系科合并,在武漢成立中南財經學院(現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山大學、湖南大學、南昌大學、廣西大學、中華大學等校的文、法、理等相關系科和文華圖書館學??茖W校,并入武漢大學。

      武漢儼然成為新中國一座高校集聚之城,尤其工科學生數大增,使高等教育基本符合國家建設的需要,奠定了武漢高等院校的基本格局。

      這些新生的大專院校,大多建在武昌東湖一帶,如今發(fā)展成了“大學城”,全國三大智力密集區(qū)之一;擁有83所高校,每年畢業(yè)100多萬大學生。

      1976年,東湖南望山下,武漢郵科院的簡易實驗室里,誕生了我國第一根實用化光纖。從一根光纖起步,伴隨著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浪潮,武昌東湖這片“大學城”、智密區(qū),又快速成為高新技術企業(yè)如雨后春筍的地方。1988年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fā)區(qū)成立;2001年國家光電子產業(yè)基地落戶東湖新技術開發(fā)區(qū),武漢·中國光谷踏浪而來。

      依托“光”,又跳出“光”。今天,光谷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光通信研發(fā)生產基地、全球最大的高端中小尺寸顯示面板產業(yè)聚集地?!靶酒炼司W”萬億光電子產業(yè)集群、萬億生命健康產業(yè)集群崛起,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網絡和生物醫(yī)藥等四大產業(yè),入列國家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集群。

      “十四五”期間,東湖高新區(qū)將聚力建設東湖科學城,著力把光谷建設成為全國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的示范區(qū)、中部地區(qū)高質量發(fā)展的先行區(qū)和長江中游踐行“兩山”理念的樣板區(qū)。展望2035年,東湖高新區(qū)綜合實力將大幅躍升,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初步建成“世界光谷”。

      (長江日報記者李慧紫 李佳)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