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丁香六月综合在线观看,91国在线国内在线播放,麻豆国产在线视频区,国产二区三区

      <object id="iqmuo"></object>
    1. <object id="iqmuo"></object>
    2. 這支平均年齡64歲的黃梅戲業(yè)余藝術團火了,趕演出樂在其中
      2019-02-14 20:49:00 來源: 長江日報


        長江日報融媒體2月14日訊(記者田巧萍) 13日上午,洪山老年大學黃梅花開藝術團的部分團員早早趕到學校,為正月十三(2月17日)的一場黃梅戲專場演出作準備。
        武漢的老年大學從元月一日開始放寒假,但對于平均年齡64歲的黃梅花開藝術團來說,寒假是沒有的,因為春節(jié)前邀請他們演出的單位太多了,隔天就要演出一場。在其他老年大學學員過寒假的時候,這個藝術團光是喜慶的《女駙馬》就演了10多場。


        元月21日,黃梅花開藝術團集體赴黃陂演出。隨后,團員們回到各自的社區(qū),以個人的身份參加社區(qū)或者單位組織的春晚,最晚的一場演出是元月28日,農歷小年那一天。
        “還有很多演出邀請我們推掉了,時間排不過來!”昨天上午,藝術團團長、今年68歲的王和平告訴武漢晚報/長江日報記者,到老年大學來要節(jié)目的大多點名要黃梅戲。感覺黃梅戲近年來又火了起來。
        這支主要由退休醫(yī)生、退休工程師、退休教師、退休干部組成的業(yè)余藝術團,是怎樣練成的呢?
        三個黃梅戲班班長,最年輕的68歲
        黃梅花開藝術團是洪山老年大學的二級課堂,團員全部是洪山老年大學的學員,學員絕大多數是退休的醫(yī)生、教師、工程師和機關干部。先來看看他們的年齡和實力:
        張紅兵,73歲,洪山老年大學黃梅戲唱腔二班班長,武漢市黃梅戲協(xié)會副會長;
        余沅華,74歲,洪山老年大學黃梅戲身段班班長,武漢市黃梅戲協(xié)會理事;
        王和平,68歲,洪山老年大學黃梅戲唱腔一班班長,武漢市黃梅戲協(xié)會理事。
        問及他們學黃梅戲的起始時間,除前年才入學的45歲的李燕娟外,全部都是在退休后帶完了孫子上了老年大學后,從零開始。
        張紅兵回憶說,1956年,她10歲,爸爸媽媽帶她到劇院看了一場黃梅戲《天仙配》,從此,黃梅戲就在她心底扎下了根。
        2007年秋季開學,洪山老年大學開辦了黃梅戲班,張紅兵的孫子也進了幼兒園,時年61歲的她開始給埋藏了51年的種子催芽——從零開始,學習黃梅戲。
        一招一式練身段,一字一句學唱腔。張紅兵堅持學習黃梅戲已經12年了,是洪山老年大學學習黃梅戲時間最長的人。
        腫瘤手術10年后,女聲變男聲
        1976年,25歲的王和平結婚后住進了漢正街的婆家。老的漢正街不遠處,有三曙與和平兩個劇院,劇院里多數時間唱戲,京劇、楚劇、漢劇、黃梅戲輪流演。王和平的婆婆是黃梅戲的鐵桿粉絲,只要演黃梅戲,就拉著王和平一起去看。
        戲聽多了就會哼了,質檢員王和平就這樣被婆婆影響成了黃梅戲的票友,她唱花旦。
        2003年6月9日晚,王和平在醫(yī)院唱了一晚上的黃梅戲,第二天她就要接受扁桃體腫瘤摘除手術。術前談話時,醫(yī)生告訴她,手術不可避免地會影響聲帶,手術后她這輩子不可能再唱黃梅戲了:“唱吧,唱吧,過最后一把癮!”
        王和平的聲音在手術后完全變了,變得低啞。每當她在老年大學經過黃梅戲班教室時,總覺得心里有個洞需要填滿。
        2013年,已經手術10年的王和平鼓足勇氣找到了黃梅戲唱腔班的老師、70歲的陳學銘老先生:“您看我到底還能不能唱”。陳老師從她的眼睛里看到了一種渴望,對她說:“你唱幾句我聽聽看。”
        “你可以改唱老生試一試。”陳老師聽王和平唱了幾句,說出了這句話。那一天,王和平興奮得走路都是輕飄飄的。
        被判“一輩子不能再唱戲”的王和平重返了舞臺。2016年,洪山老年大學成立“黃梅花開藝術團”,已經65歲的王和平任團長。她帶著這群平均年齡64歲的老人,進社區(qū)、進高校、進機關,送戲下鄉(xiāng),每年大的免費演出超過50場。
        74歲,成了丫鬟專業(yè)戶
        74歲的余沅華被團友們稱為“丫鬟專業(yè)戶”。在中國古裝戲中,丫鬟是活潑、靈巧的代名詞,余沅華個子嬌小,很是適合,于是她在團里固定演丫鬟。而她也樂于演好每一個丫鬟,甘當配角。
        72歲的張寶珠,2007年將孫子送進幼兒園后,開始學黃梅戲。她演的總是男一號——她唱的是小生,董永、牛郎、周瑜、李時珍是她在黃梅戲里扮演過的角色。
        一群學戲時間最長12年的老人、一個成立才兩年多的藝術團,在這個春節(jié)成了搶手的劇團。出名的背后卻是她們艱辛的付出。
        上學的日子,每周一、四上課,每周二、五排練,一周七天有四天都在為演出作準備。54歲的李愛姣說,喜歡黃梅戲,學起來就特別投入。學習身段時,每天睡覺前就要像過電影一樣把老師教的過一遍,過流暢了才敢入睡,如果哪里斷片了,就爬起來看視頻,再過一遍,直到順暢了為止。
        張寶珠說,喜歡啊,洗衣做飯時也是在聽在唱。聽了唱唱了聽,到公園里游玩也會邊走邊唱,黃梅戲就像是生活的一部分。
        寒暑假外出演出,那種苦是旁人難以看到的。
        因為黃梅戲化妝復雜,如果演出在下午,中午飯注定吃不成了;
        去社區(qū)大多是露天演出,候場時,注定是要挨凍或挨曬的;
        演出都是免費的公益性的,注定有自己掏錢的時候;
        演出時間一到,家里再大的事也要放下,演出就是最大的事;
        ……
        68歲的江金華說,黃梅戲好唱好聽好看又好學,學戲給自己退休生活增添了很多樂趣。退休后大把的時間給了學戲唱戲,由此還結交了很多朋友,晚年生活過得十分豐富,自己開心,還服務了社會。
        這個劇團的老人們學戲時,傳統(tǒng)的黃梅劇淪為小眾劇種,她們堅持學習,自娛自樂。這兩年,喜歡黃梅戲等傳統(tǒng)戲劇的人多了起來,她們于是有了四處演出的機會,在不知不覺中火了起來。
        【編輯:祝潔】
       ?。ㄗ髡撸禾锴善?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