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丁香六月综合在线观看,91国在线国内在线播放,麻豆国产在线视频区,国产二区三区

      <object id="iqmuo"></object>
    1. <object id="iqmuo"></object>
    2. 剛剛!湖北2017年度十大科技事件公布!這些成果改寫歷史!
      2018-02-02 20:20:00 來源:荊楚網

      剛剛,湖北省2017年度湖北“十大科技事件”評選結果新鮮出爐。

      在這些入選的科技事件當中,有的實現了“零的”突破,有的屬于全國“首創(chuàng)” ,有的技術在該領域內邁入了世界一流水平 ……這些都代表著我省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高。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改變我們生活的“科學事件”吧!

      湖北2017年度“十大科技事件”名單

      湖北綜合科技創(chuàng)新水平指數排名提升至全國第7位

      國家科技部發(fā)布《中國區(qū)域創(chuàng)新能力監(jiān)測報告2016-2017》和《中國區(qū)域科技創(chuàng)新評價報告2016-2017》顯示,湖北的綜合科技創(chuàng)新水平指數排名全國第7位 ,緊追北京、上海、天津、廣東、江蘇和浙江,比上年提升了3位。

      我國首個生物安全四級實驗室——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投入運行

      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承擔建設的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簡稱“武漢P4實驗室”)于2017年1月獲得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實驗室認可證書,8月獲國家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批復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實驗活動資質。我國首個生物安全四級實驗室自此正式投入運行,標志著我國擁有了最高生物安全防護級別的實驗室。

      鐵四院助力中國高鐵駛向世界

      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高速鐵路Ⅲ型板式無砟軌道建造一體化創(chuàng)新技術與應用”項目確立了“設計、制造和施工一體化”技術路線,首創(chuàng) 了Ⅲ型板式軌道全單元結構體系 ,研發(fā)了成套裝備,形成了系列標準,突破了國外專利制約 ,為我國“一帶一路”和高鐵“走出去”戰(zhàn)略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項目成果先后推廣應用于武漢城市圈城際鐵路、鄭州至徐州、北京至沈陽等高鐵項目,應用里程已超過3000公里。項目成果對于推動我國自主創(chuàng)新無砟軌道技術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科技部批準組建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

      科技部批準組建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依托華中科技大學組建)等6個國家研究中心。國家研究中心是適應大科學時代基礎研究特點的學科交叉型國家科技創(chuàng)新基地,是國家科技創(chuàng)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將成為提升國家重大戰(zhàn)略性基礎研究能力的核心力量、引領國際前沿科學發(fā)現和技術突破的新引擎和引領光電科學發(fā)展的國際重要研究中心 。

      華中農業(yè)大學“綠色超級稻”實現水稻生產方式革命性轉變

      華中農業(yè)大學科研團隊研發(fā)的“綠色超級稻”,強調培育“少打農藥、少施化肥、節(jié)水抗旱、優(yōu)質高產”綠色品種,倡導并實踐“資源節(jié)約、環(huán)境友好”生產模式。

      近五年來,培育出具備多個綠色性狀的水稻新品種65個 ,獲得新植物品種保護權26個 ,育成了具備多個綠色性狀的不育系和恢復系20多個 ,新品種累計推廣面積達9000萬畝 ,對引領作物育種方向、促進作物科學研究內容與技術體系創(chuàng)新、推動國家綠色發(fā)展戰(zhàn)略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武漢成立全國首個科技成果轉化局

      武漢市率先在全國成立了首個科技成果轉化局,按照“虛擬機構、實體運作”模式開展工作,此舉開全國之先河,破體制之堅冰。自科技成果轉化局成立以來,共舉辦五場專場對接活動,現場共計簽約206個項目 ,簽約總金額超過244億元 。

      武漢楊森生物公司成功研制仿生小口徑人工血管

      目前全世界每年有近500萬的冠心病患者需要接受心臟搭橋手術,現在所用的移植血管依然是取自患者自己的人體血管,創(chuàng)傷非常大。小口徑人工血管的研制與開發(fā)一直是國際上的難題,至今沒有正式產品誕生。

      武漢楊森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研發(fā)的聚氨酯材料為基質復合生物納米材料人工血管,極大優(yōu)化了血管的生物相容性和遠期通暢率,有望成為全球第一款上市的小口徑血管。

      武漢蘭丁人工智能宮頸癌診斷機器人面世

      2017年4月14日,在武漢舉辦的2017年聯(lián)合國醫(yī)療衛(wèi)生產品采購論壇上,上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人機大戰(zhàn)”:一臺由武漢蘭丁醫(yī)學高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fā)生產的人工智能宮頸癌診斷機器人“Landing”,與5位國內知名病理學專家教授現場PK細胞學診斷。把承載著宮頸細胞的刷片放到“Landing”的鏡頭前,短短2分鐘內迅速掃描2000多個宮頸細胞,依次作出標記,甄別出癌變細胞,完成一次細胞學診斷,并出具報告。在公證人員的監(jiān)督見證下,“Landing”提交的診斷結果與5位專家通過顯微鏡得出的診斷結果完全一致。

      該機器人的面世,全面宣告中國企業(yè)在宮頸癌人工智能云診斷技術上,已經邁入世界一流水平。

      華中科技大學首創(chuàng)“鑄鍛銑一體”金屬3D打印技術

      華中科技大學張海鷗教授發(fā)明的“智能微熔鍛銑復合超短流程金屬3D打印技術”,在3D打印過程中加入了微鍛工藝,改變了傳統(tǒng)制造鑄鍛銑分離、流程長、需大型鑄鍛銑設備、耗資源重污染、復雜件無法整體制造的模式,突破了3D打印難以得到鍛件級零件的世界難題。

      目前成功制造發(fā)動機過渡段并通過烏克蘭航空鍛件標準質量檢測和實機考核,制造的GH4169高溫合金零件經美國通用航空公司測試疲勞性能超過鍛件。中國商飛集團、美國通用航空公司、歐洲空客集團已下訂單,采用該技術制造飛機關鍵零件。

      我省2017年新增7名院士,實現省屬單位零的突破

      2017年湖北共有7人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或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院士數量創(chuàng)歷史新高,居全國前列、中部第一。

      其中,武漢航空港發(fā)展集團有限公司謝先啟當選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部院士,實現了湖北省屬單位院士零的突破。

      另外,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徐紅星教授、校長竇賢康教授,武漢理工大學校長張清杰教授,分別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地學部和技術科學部院士!海軍工程大學何琳當選中國工程院機械與運載工程部院士,武漢理工大學張聯(lián)盟當選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院士,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馬丁當選醫(yī)藥衛(wèi)生學部院士。

      此次增選后,湖北共有“兩院”(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73人,數量居全國前列、中部第一。其中,李德仁是兩院院士。

      看著這么多

      全球第一世界領先的成就

      身為湖北人自豪感爆棚

      讓我們

      為湖北科技點贊!

      為這些作出卓越貢獻的

      湖北科技人點贊!

      來源 | 湖北省科學技術廳、荊楚網、楚天都市報、湖北新聞等

      記者 | 葛宇

      編輯 | 廖逢倩

      聲明 | 本文部分圖片、文字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