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已經成為全球科技發(fā)展的下一個變革熱點,而AI技術人才,則是主導這一變革的核心力量。從全球范圍來看,與AI作為“投資風口”剛剛進入大眾視野的認知相反,這其實是一塊擁有“高度文明的新大陸”——全球AI人才普遍資深,具有10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人才占比高達65.4%,美國的10年以上AI從業(yè)人員比例更達到全球最高的71.5%!幾十年的深厚技術積淀和AI人才的高門檻,也為今天AI在全球掀起一波商業(yè)化浪潮奠定了基礎。
伴隨風口而來的,是全球AI領域人才需求激增。過去3年間,通過領英平臺發(fā)布的AI職位數量從2014年的5萬飆升至2016年的44萬,增長近8倍。人才需求激增使科技公司漸漸將目光瞄準各大高校AI領域的頂尖學術人才。然而,盡管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yè)在挖掘AI人才方面不惜重金,中國高校及研究機構在2013—2015年期間仍保持著人才凈流入的狀態(tài)。企業(yè)加強并推動與高校、研究機構間的人才培養(yǎng)和研發(fā)項目合作,將有助于人工智能領域的資源互補和人盡其才。
領英的大數據顯示,中國近7成AI人才扎堆北京、上海;美國AI人才的分布則星羅棋布,除舊金山灣區(qū)(17.2%)和紐約(14.3%),波士頓、華盛頓、西雅圖、芝加哥地區(qū)也匯聚眾多AI人才。在人才結構方面,中國資深AI人才數量與美國差距顯著,10年以上從業(yè)者僅占38.7%,遠低于美國的71.5%,從人數上來看,則約為美國的1/30。盡管人才絕對數上存在顯著差距,在中美AI人才的學歷對比方面,中國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人才占比明顯更高一籌,以62.1%領先于美國的56.5%。
12月6日,由中科院計算所孵化的智能計算領域創(chuàng)業(yè)公司中科睿芯與高通公司聯(lián)合發(fā)布的全球首款基于ARM架構的高通量人工智能一體機首次亮相北京。新華社記者金立旺攝
此外,中美兩國AI人才在不同細分領域的分布則“各擅勝場”:美國的AI基礎層人才占比超7成,集中度很高,而中國在AI技術層和應用層的人才分布則更為廣泛,特別是在機器人、圖像識別、精準營銷和自動駕駛等領域。
在世界范圍內,華人在AI領域的影響力已經不容忽視:全球近14萬華人AI人才已占到全球AI人才總量的6.5%。從2013年至2016年,畢業(yè)歸國的AI人才平均年增長率約為14%,而有海外工作背景的歸國AI人才平均年增長率約為10%。其中,美國是這些海歸人才的第一大來源國,占比超過四成。
領英中國技術副總裁王迪認為,當前,AI領域競爭的核心即人才之爭。中國高潮迭起的互聯(lián)網科技創(chuàng)新、龐大的數據量、豐富的應用場景和大量的資本涌入,使中國對于全球人才的吸引力不斷增強,這將使中國成為全球AI賽道上一個最強有力的‘趕超者’。相信未來我們不僅會看到激烈的人才爭奪,也會看到更多中外企業(yè)間的合作,企業(yè)與高校間的人才培養(yǎng)合作。(人民日報中央廚房·零時差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