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離天安門不到5公里的西二環(huán),有座高180米的大煙囪,雖廢棄多年,但關于它存廢的爭論延續(xù)至今。按最新披露的改造方案,它或將被改成8米高的觀光平臺,從此“泯然眾樓”。
煙囪改造項目的負責人王武表示,最新中標方案來自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團隊,已在7月遞交城市規(guī)劃部門。一旦獲批,就準備開工。
北京西二環(huán)鳥瞰圖 圖片由王武提供
“壓倒性破壞”
大煙囪位于北京西二環(huán)蓮花池東路,中國華電集團下屬的北京第二熱電廠老廠區(qū)內。為減少空氣污染,熱電廠已于2009年關閉并搬遷至郊外。2016年,舊廠房被開發(fā)為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園區(qū)。
贊成拆除的專家認為煙囪“站錯了位置”,破壞了周圍的文物歷史風貌和首都中心城區(qū)的天際線?!?/p>
老廠鳥瞰圖:北京第二熱電廠鳥瞰圖 圖片由王武提供
與大煙囪相距不足百米就是有898年歷史的天寧寺塔。塔高57.8米,建于遼代,位于天寧寺內。寺廟毀于元末戰(zhàn)亂,后于明朝重建。寺院以古塔和菊花聞名,每年吸引眾多信徒和游客拜訪。
改造計劃的首席設計師霍春龍認為,煙囪的高度比天寧寺塔超出3倍還要多,“非常不尊重周邊的文物?!?/p>
“按照現(xiàn)在的文物保護法,距離文物建筑一公里范圍內都不得有過高的設施,更不用說是在100米之內了?!?/p>
天寧寺塔和煙囪只有一墻之隔 新華社記者王飛 攝
文物不能獨善其身,它與周圍環(huán)境是一個整體。上世紀80年代,北京市劃定了天寧寺的文物保護范圍和建筑控制地帶。按要求,煙囪和廠房所在的區(qū)域內建筑高度不得超過30米。文物保護法也明文規(guī)定:“對破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風貌的建筑物、構筑物,必要時應予以拆遷?!?/p>
南京大學公共事務與政策研究所執(zhí)行所長姚遠認為,影響歷史風貌的建筑物、構筑物隨著經濟轉型發(fā)展失去了原有功能,退出了歷史舞臺。拆除是貫徹文物保護法的體現(xiàn),也為恢復文物周邊的歷史風貌提供新機遇?!?/p>
天寧寺塔 新華社記者王頌 攝
九三學社北京市委原城建環(huán)保委主任楊振華說,“天寧寺塔是重要的歷史遺產,但熱電廠是在‘文革’期間修建,當時人們對文物環(huán)境保護的意識不強?!?/p>
建于1976年的北京第二熱電廠,曾為北京前三門大街地區(qū)多家重點單位供電供熱,其中包括中南海和人民大會堂。為減少損耗,就近選址西便門天寧寺附近。
“當時這一帶居民較少,搬遷成本低,就是一片荒蕪的玉米地?!眳⑴c工廠建設的副總工程師,60歲的申蘭海告訴記者,文物可能是當時建廠唯一沒有考慮的因素?!?/p>
上世紀70年代的天寧寺塔和煙囪 圖片由王武提供
工業(yè)遺產
新中國成立初期,林立的煙囪曾被認為是現(xiàn)代化的標志。北京也長期作為經濟中心和工業(yè)基地。毛澤東主席曾說過:“從天安門望出去,應該處處都有煙囪”。上世紀80年代,北京城區(qū)就有大大小小1.4萬多個工業(yè)煙囪可見,空氣污染十分嚴重。直到1983年,中央政府要求北京建設成為全國“政治、文化中心”,“不再發(fā)展重工業(yè)”。
因此,一些學者認為,煙囪應該保留,作為北京城發(fā)展的歷史見證。
北京第二熱電廠 新華社記者李鑫 攝
中國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guī)劃師趙中樞認為,煙囪和古塔已共存40年,互不排斥,兩座建筑一起成為新的歷史遺跡。
“我們對建筑遺產的認識也是不斷演進和豐富的。如果能在景觀上做一些改善,我認為煙囪不用拆除。”趙中樞說。
但并不是所有專家都認同煙囪的“工業(yè)遺產”身份。北京地理學會副會長朱祖希認為,煙囪只有40年歷史,且并無特殊價值,對天寧寺塔是“百害而無一利”。
“它只能說是北京文物保護中的一個敗筆,也是北京城市規(guī)劃與建設的一大敗筆。40年過去了,天寧寺塔的‘噩夢’該結束了。”
43歲的陳瀅在熱電廠工作了20年。她說,這是北京第一家配備燃油鍋爐的熱電廠,不僅高效,而且在當時也是最環(huán)保的?!盁焽璞唤ㄔ斓萌绱酥?,就是為了煙塵飄遠,減少污染?!?/p>
在她眼中,這座煙囪不僅保存了城市記憶,也記錄了她的青春。
每年冬天,她和同事每隔兩小時就要爬到36米高的鍋爐房檢查機器。雖然辛苦,但她卻很自豪,因為自己的工作保證了這座城市的溫暖和光明。
“這是北京城區(qū)被保留下來為數(shù)不多的工業(yè)煙囪。為什么不能留下一個煙囪來紀念城市工業(yè)發(fā)展的歷史?”陳瀅說。
事實上,很多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建筑物都因廢棄而難逃被拆除的命運。
北京兒童醫(yī)院被業(yè)界譽為是新中國現(xiàn)代建筑的優(yōu)秀范本,其35米高的煙囪設計最為巧妙——里層是煙囪,外面裝飾為水塔。2005年醫(yī)院欲將其拆除,后多位建筑專家挺身而出,希望保留,但最終還是在2008年奧運會前拆除。
曾坐落于中關村的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大樓被稱為是共和國科學第一樓,見證中國高科技的起步和發(fā)展,走出一批科學家,工程院院士。但最終也因空間、成本問題而放棄改造和遷移方案,于2016年被拆除。
位于北京東五環(huán)的焦化廠曾擁有中國自主研制的第一臺煉焦爐,服務于幾十萬北京居民和上千個機關單位。2006年停產后,其廠房入選《北京優(yōu)秀近現(xiàn)代建筑保護名錄》,并計劃改造為大型工業(yè)遺址公園。但去年有專家發(fā)現(xiàn),6根本應“強制保留”的大煙囪只剩下2根。
一家微信公號在去年3月組織在線投票顯示,700多名參與網友中有超過60%的人認為煙囪應該被保留。
煙囪:北京市區(qū)幾個煙囪排放的白色煙氣(2004年12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李文 攝
新用途
“所以,我們認為將其拆除到8米高的改造方案,是讓煙囪煥發(fā)了新生——既讓大家記住這段輝煌的工業(yè)歷史,也保護了天寧寺以及距離更遠的白云觀?!被舸糊堈f。
專家們的爭議,讓決策者想到征集民間智慧。2016年3月,熱電廠和西城區(qū)政府組織了一次大煙囪改造方案的征集活動,“希望在保留煙囪原貌和歷史痕跡,在不破壞煙囪本身結構的前提下,設計開發(fā)煙囪全新的功能和用途,將其打造成地標性建筑?!眱蓚€月內共收集到51個設計方案。參與者最年長的86歲,最年輕的是中學生。
令王武印象深刻的一個方案,是在煙囪頂部懸掛一面巨大的LED屏,用來播放公益廣告或實時空氣質量。
“這個既引人注目,又環(huán)保,而且造價不高?!蓖跷湔f。
陳瀅希望改造后的煙囪能夠“輕松、活潑”,“少一點工業(yè)化”,畢竟工廠周邊的文化娛樂設施太少。她曾和同事開玩笑,建議煙囪上搭建平臺開發(fā)跳傘或者蹦極項目。
煙囪改造后的觀光平臺效果圖 圖片由王武提供
盡管北京規(guī)劃部門還沒有做出最后決定,但關于煙囪去留的問題已出現(xiàn)在西城區(qū)初中地理畢業(yè)會考的試卷上。沒有標準答案,合理即得分。
北京建筑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馬英認為,煙囪去留的爭議,是文物保護進步的表現(xiàn),也顯示了決策者對城市建設更加謹慎的態(tài)度?!俺鞘幸?guī)劃不僅是自上而下的決策過程,還需要自下而上的監(jiān)督和建言”。
他還舉例巴黎蒙巴納斯大樓,這座超過200米高的建筑在1973年竣工后,因對巴黎的天際線構成了極大破壞而備受詬病,但卻作為“反面教材”,一直保留至今。
“我們?yōu)楹尾涣粝乱蛔鶡焽?,讓爭論持續(xù),去警示我們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呢?”馬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