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晚傳媒·武漢晚報8月29日訊(記者匡志達 通訊員江朝)每一天,大江畔這艘藝術方舟都在展示著自己和相依的這座城市最好的一面。獲以回報的,不只是如潮的掌聲,還有遍及全球的關注。這樣的成績令人驚艷同時也帶出一個大大的問號——短短四個月內(nèi)取得如此成績,《知音號》的成功到底憑什么?
密碼一:獨特的《知音號》 敢創(chuàng)天下先
來到《知音號》的觀眾,觀劇之后總是不約而同地說出一句“沒想到”。獨特的劇場、獨特的演出,讓《知音號》揮發(fā)出獨具一格的魅力。
《知音號》導演樊躍介紹,《知音號》是長江上第一座“漂移劇場”,演員在演出、觀眾在觀演,作為劇場的“知音號”則在江上乘風破浪。與傳統(tǒng)戲劇表現(xiàn)方式不同,《知音號》觀演關系是漂移的。它不分觀眾區(qū)和表演區(qū),每一個角落都發(fā)生過、發(fā)生著或即將發(fā)生不可預知的故事,而你就是故事的一部分。這種“融入式的觀演模式”中,故事不斷遷移,觀眾流動變化。每一層船艙,觀眾看到的故事迥然不同。貌似并無聯(lián)系的故事各自獨立,而當這些故事疊加在一起,與航行的劇場結合起來,這個組合便產(chǎn)生了一種別樣的藝術形式與生命況味。在這個過程中,觀眾是旅行者、欣賞者,也是劇情參與者。導演則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了倒敘、插敘及人景互動等電影表現(xiàn)手法,用電影的方式打造實踐性情景劇,這在國內(nèi)尚屬首創(chuàng)。
密碼二:人文的《知音號》牽連城市血脈
在《知音號》這個華麗的“漂移劇場”里,一個個精心編排的故事賦予它深深的武漢印記。一段短暫的演員對話,背后卻是一段武漢城市歷史中難以磨滅的光韻。
在一層舞池,劇中一位父親牽著女兒的手,輕聲說:“傻孩子,送你去歐洲學音樂是爸爸這輩子做的最正確的事情?!边@段普通的對話,卻代表了武漢的音韻地標。故事中的女兒,搭著這班游輪遠赴上海,而后赴歐洲求學。歸來之后,她已被譽為中國首屈一指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 被譽為“東方之鶯”。她,就是武漢籍歌唱家、教育家周小燕。
故事開場時,一位男子攙扶著一位戴禮帽、墨鏡的先生在艙外廊橋散步,男子不住地贊嘆:“先生承建武漢大學,真是了不起!”先生則說:“雖然賠上了一雙眼睛,但建好武漢大學,我值了。”這個短短的故事,說的是上世紀30年代,雙目失明的沈祝三承建武漢大學,后來因洪水導致工程成本飛漲,但從小失學的沈祝三為了武漢大學這個“知音”,信守承諾不漲一分錢工錢,甚至抵押全部家產(chǎn),最終建成了美麗的武漢大學,也為現(xiàn)在的“百萬大學生之城”奠定了第一塊牢靠的基石。
“接地氣”的《知音號》,讓武漢這座城市的人文歷史之美在世界面前綻放。
在《知音號》發(fā)起的“拾光知音——尋找城市記憶”全球老物件征集活動中,連大陸彼端的德國友人也來“覓回憶”。家住德國下薩克森州巴特皮爾蒙特的梅內(nèi)爾女士打來洲際長途。據(jù)她介紹,她的爺爺在上世紀30年代是漢口德華學堂的德文老師,她希望把他保存的當年的課表和教案捐贈回武漢,讓這些能代表武漢歷史的物件回到爺爺生活過的地方。經(jīng)過查詢,“德華學堂”舊址是位于武漢江岸區(qū)球場路64號的武漢六中。這所學校1903年由德國宣教士所創(chuàng)辦,距今已有113年的辦學歷史。梅內(nèi)爾女士女士的爺爺在學校任教幾年,度過了在異國他鄉(xiāng)最為印象深刻的一段日子?;氐降聡?,雖然幾經(jīng)戰(zhàn)亂,但他一直舍不得把這些材料丟棄,只為了保留那萬里之遙外那段“家園”記憶。
在導演樊躍對《知音號》文化內(nèi)涵的設想中,上演著近百年前老武漢故事的《知音號》,要創(chuàng)造的是“一場文化的相遇,幾代人之間的記憶相遇,幾代人對城市的記憶,對江水的記憶”。這種獨具特色的城市人文歷史烙印,在《知音號》上得到充分集中,使之不僅在本地人看來親切,而且在世界眼中也很獨特和厚重,具有特別的吸引力。
華中師范大學國家文化產(chǎn)業(yè)研究中心專家紀東東則認為,《知音號》是復興大武漢,打造武漢長江新城的文化旅游開篇之作。這部劇講述了老武漢故事,展示了老武漢鼎盛時期的風情風貌,身臨其境,是激情、浪漫和絲絲的歷史使命感。《知音號》自開演以來,場場爆滿,一票難求,勾起的是武漢人的記憶,激越的是大江大湖大武漢的新時代之夢,《知音號》是長江新城的文化盛宴。
密碼三:“放大鏡”下的《知音號》詮釋“工匠精神”
一部從創(chuàng)意起始就瞄準“世界級”的大劇,每一處細節(jié)都要經(jīng)得起“放大鏡”打量。在這一點上,《知音號》為“工匠精神”做出最佳詮釋。
《知音號》船艙的地板,印象最令人深刻。在艙內(nèi)裝修時,為兼顧防火隱患和視覺效果,施工方習慣性地采用復合地板鋪設。但地板已鋪了近半,導演組發(fā)現(xiàn)“大紕漏”。原來,現(xiàn)在的新式地板制作精細,鋪設時嚴絲合縫。但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地板制作工藝有限,再高級的地板鋪設時也會有地板縫。在那個時代的圖片、影片中,一道道黑色的縫隙幾乎成了時代印記,缺了它就少了“味道”。為此,施工方將已鋪設的地板一塊塊撬起,按舊時代工藝重新鋪設。
舊時代的蒸汽輪船,外殼都是用鉚釘鉚合。新下水的“知音號”不能采取這種工藝,但為了盡可能找到那種“范兒”,在全身特別裝設了3萬多個鉚釘。這些鉚釘雖然只是“做舊”用的,但制作方?jīng)]有絲毫馬虎,全部重新開模定制,并采用手工一個個安裝到船上。
《知音號》的道具更值得說道。道具組長龍麗琪介紹,船上陳設的報刊、雜志,都要嚴格按照上世紀復原。譬如:船上酒吧陳列的《良友》是中國第一份綜合性新聞畫報,現(xiàn)在完整存世量不多。道具組找到上海的專家求助,獲取了完整電子資料,嚴格按照當時的封面風格、內(nèi)容布局來復原。在制作實物的時候,還特意做成老刊物膠版紙的色調(diào)和印刷體例。最終做出的“道具”,讓很多藏家都以為是老藏品。
密碼四:好玩的《知音號》可以“眾籌”玩法
《知音號》吸引人的不只是特殊的劇場和劇情,在這里觀眾還可以“自我開發(fā)”很多玩法,玩得更具個性。與此同時《知音號》的觀賞、游玩方式也在“自我豐富”,成為一部不斷“自我完善”的“活”劇目。
“以前可能姑娘們家里都有旗袍,但就是找不到機會穿,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穿著旗袍美美的,現(xiàn)在可以看這樣的演出,你就有理由旗袍上身,拉著三五好友或者和家人一起去看演出了,所以你看,文化的獲得感是多么的重要?!痹谘胍暋陡母镌谀睦铩窓谀恐?,主持人勞春燕點出《知音號》“好玩”的一點。
《知音號》劇場部工作人員崔兆禛介紹,觀劇沒有特殊的著裝要求,但越來越多觀眾喜歡“帶妝”來看戲?!拔錆h今年持續(xù)高溫,可再熱的天,也有很多觀眾穿上旗袍、長衫在碼頭、船上拍照,裝扮成‘懷舊風’來看戲已經(jīng)成為最時興的玩法?!贝拚锥G說。
不僅是“懷舊”好去處,《知音號》還被觀眾開發(fā)成了“尋緣”勝地。5月17日晚,“知音號”甲板上,20多名“親友團”人手一支玫瑰花和小燈泡,在甲板中央圍成一個“心”型。音樂聲中,一位戴著鴨舌帽的男子手捧一大束玫瑰花,單膝跪地向女友求婚。女友淚眼汪汪,點了點頭,最后兩人甜蜜相擁。原來,《知音號》主打相遇、相知主題。特殊的環(huán)境和氛圍,讓這里成為最佳“尋緣”地。剛剛這一幕,就是“有情人”借助“地利”,成功求婚。
密碼五:成長的《知音號》是城市“營銷大師”
截至8月28日,《知音號》已接待游客5萬人次。在預訂系統(tǒng)中預留的身份證信息中可以看到,其中2萬人次以上為外地游客。更難能可貴的是,這些游客大多是自己預訂,而不是參加旅行團“順便”前來。大批外地游客“點名”來看劇,把《知音號》推至宣傳武漢、推廣城市形象的第一線。為當好這個城市形象的“推廣大使”,《知音號》與黃鶴樓、江灘等合作景點聯(lián)系,推出6條線路,打造城市旅游黃金線路,讓過去不知道在市區(qū)玩什么的外地游客有了豐富選擇。此外,《知音號》正在推出的服務IP“知音禮遇”也極具吸引力。
《知音號》出品方、武漢旅游發(fā)展投資集團董事長董志向表示,《知音號》不只是一出大劇,還是兩江四岸旅游要素的銜接點。《知音號》正在努力打造一套有溫度的超五星服務標準,整合吃、住、行、娛等一條龍服務,打造“知音禮遇”城市形象品牌。觀眾在觀演《知音號》的同時,還可入住與《知音號》風格匹配的特色酒店套房,吃地道的漢味美食等,享受貼身細致VIP服務?!耙尲幢愕谝淮蝸砦錆h的外地游客,也有被親朋好友接待的感覺,在這座城市處處都能遇‘知音’。”董志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