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廣州12月15日電 題:中國紀錄片期待成為電影市場“黑馬”
新華社記者 陳寂
聚焦故宮博物院文物修復師群體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經電視與網絡播放獲得廣泛關注與良好口碑,其電影版即將于16日登陸全國院線,直面票房考驗和觀眾評判。
這是紀錄片導演蕭寒的作品第二次進入電影院線。其前作《喜馬拉雅天梯》去年國內公映收獲超千萬元票房,被視為紀錄片試水院線的成功探索。“我希望用自己的努力,讓紀錄片作為一個真正的電影類型,走進中國的電影市場,讓觀眾有更多的選擇?!笔捄赵趶V州活動期間告訴記者。
與張藝謀新作《長城》等大片在圣誕檔期同場競技,紀錄片中的“勇者”不只《我在故宮修文物》這一部。16日,歷時3年跟蹤拍攝、展現(xiàn)4個家庭生育故事的紀錄片電影《生門》也將全國公映,由“生娃”引發(fā)的多樣經歷與深刻思考將在大銀幕上等待觀眾體驗。
近年來,始于《舌尖上的中國》的紀錄片熱逐漸帶動起中國觀眾的紀錄片視聽胃口,現(xiàn)象級作品在熒屏與互聯(lián)網上不斷出現(xiàn)。與此同時,國家的產業(yè)和播出政策也不斷釋放正能量,促進這一波紀錄片制播的暖流持續(xù)發(fā)酵。
數(shù)據顯示,2015年紀錄片行業(yè)總投入為30.24億元,總收入46.79億元,比上一年大幅增長。在此背景下,商業(yè)電影院線出現(xiàn)越來越多的紀錄片“闖入者”:2015年,獲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過審的紀錄電影共有34部,其中14部進入院線放映,均創(chuàng)下了近5年的新高。
從票房1700萬元的紀錄電影《旋風九日》到《喜馬拉雅天梯》,再到今年以6600萬元票房刷新中國電影紀錄片票房紀錄的《我們誕生在中國》,電影紀錄片不斷有“黑馬”跑出。
“拍攝一千部影片,真正到院線上映的只有200部,其中盈利的還不多,這種劇情片的二八定律,對紀錄片也一樣。對于紀錄片來講,這個挑戰(zhàn)更加嚴峻,因為紀錄片很多,但震撼性的紀錄片不多?!痹诖碎g舉行的2016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jié)上,資深電影發(fā)行人、上海唐德影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趙軍說,紀錄片是有希望走向市場的,但在成為“黑馬”之前,自己本身要經歷錘煉。
中國紀錄片制作重鎮(zhèn)——中央新影集團董事長金越表示,院線平臺依然是一個藍海,對于紀錄片創(chuàng)作者來說,最重要的是:是否挖掘到觀眾心里想要的那個題材,是否具備了能夠講好故事的能力,是否具有制作高品質影像的基礎。
在《生門》公映前,趙軍聯(lián)合另外兩位資深發(fā)行人為影片發(fā)起了25城近100家影院“先觀影后付費”活動。觀眾看完覺得好再買票,覺得不好可以“甩甩手走人”,盡管如此,已完成的87場放映也收獲了18萬元票房。重慶觀眾傅德鵬看完影片之后說:“整部電影的題材特別新穎,之前在大銀幕上從來沒看見過的題材,看得讓人心靈震撼?!?/p>
“紀錄電影不光要簡單捕捉世界,更要懂得講故事。沒有按照講故事的想法去拍的,這往往是跟觀眾失之交臂的原因?!壁w軍說,《生門》的導演陳為軍從40個家庭的故事中選取了4個作為代表,在醫(yī)院里面待了100多天跟拍,展現(xiàn)了驚心動魄的手術臺內外,在敘事上又讓影片充滿懸念。
專家認為,從目前中國電影觀眾構成看,一部紀錄電影能否引起年輕人群體關注,對于票房好壞至關重要?!段以诠蕦m修文物》電視版今年1月播出以來,迅速走紅網絡,吸引了許多年輕觀眾的關注,在二次元主站嗶哩嗶哩點擊量超過200萬,收獲6萬多條彈幕。
在中影南方新干線副總經理邱晴看來,正是這個觀看電影最多人群的關注,才使得電影版《我在故宮修文物》11月28日在廣州中山紀念堂首映時,一票難求?!肮适?、風格、情感,以這三點來吸引現(xiàn)在觀看電影最多的年輕人群,才有所收獲,才有可能成為‘黑馬’。”邱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