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13日專電題:扎根腳下沃土方能開創(chuàng)經濟學新境界
新華社記者安蓓、韓潔
在隔空辯論數(shù)月后,經濟學家林毅夫和張維迎日前在北京大學召開“產業(yè)政策思辨會”,就產業(yè)政策正面交鋒。這場“可能被寫入歷史”的學術之爭,已超越經濟學家圈子,成為學界、政界、商界乃至社會公眾熱議的話題。
從1995年就國企改革問題展開“北大交火”開始,這兩位學者有過多次觀點交鋒,實質一直是探討政府與市場關系問題。在經濟發(fā)展步入新常態(tài)的情況下,對于中國這個巨大的經濟體來說,無論是宏觀還是微觀政策制定都面臨嚴峻挑戰(zhàn)。如何處理好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與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關系,是時代給出的重大課題。學術界公開深入辯論,其目的并不在于一決高下,而是通過辯論實現(xiàn)更有意義的思想碰撞和知識普及。兩位知名經濟學家的辯論,有助于帶動經濟學界進一步發(fā)揚務實學風,更加注重目光向下,到現(xiàn)實經濟生活中尋找答案。
實際上,關于政府和市場關系的思考,伴隨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和完善的全進程。作為現(xiàn)代市場經濟體系中相互關聯(lián)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政府還是市場并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選項。改革開放以來,正是在基于國情的不斷探索中,我們開創(chuàng)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豐富的經濟實踐就是經濟學家理論創(chuàng)新取之不竭的源頭活水;未來建設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經濟學,依然要扎根于腳下這片沃土,深入研究一些基本問題。
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chuàng)新。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包括經濟學在內的學術界,唯有基于改革發(fā)展的偉大實踐勤奮耕耘,方能推動理論創(chuàng)造和學術繁榮結出碩果,推動中國經濟社會取得新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