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11月9日專電(陳昌奇 張夢曉)8日,被稱為“中國三大古代水利工程”之一的鄭國渠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成為陜西省首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這條澤福了關中地區(qū)2000多年的灌溉水渠,再一次進入人們的視線。
記者8日探訪了鄭國渠遺址。在咸陽市涇陽縣王橋鎮(zhèn)社樹村,59歲的村民董平安正在澆灌田間種植的香菜。社樹村是自流水灌溉,打開閥門,涇惠渠引來的涇河水從4寸粗的管道中流出。十幾分鐘后,水流到了兩公里外的農田里,半個小時就澆灌完一壟田地。
當地村民告訴記者,現在渠水灌溉能控制用時、用量,遇干旱季節(jié),種植的小麥、玉米、蔬菜和果樹都得依靠渠水灌溉。在這片受鄭國渠水利工程恩惠的土地上,當地耕作者談及鄭國渠充滿了驕傲與自豪。
鄭國渠興建于戰(zhàn)國晚期,位于陜西關中地區(qū),與四川都江堰、廣西靈渠并稱中國古代三大水利工程。
據介紹,公元前246年,韓國水工鄭國游說秦王修建灌溉水渠,本意是為削弱秦國人民的戰(zhàn)斗力,結果卻成為秦國強盛的助力。秦歷時十年、耗10萬人力終修成鄭國渠,可實現關中腹地110余萬畝農田的灌溉。建成6年后,關中平原就成為大糧倉。建成15年后,秦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
隨著涇河河水沖刷,河道、河床日益下沉,歷代取水口不斷往上游移動。歷經秦、漢、宋、明、清等朝代,歷朝歷代六次修建的渠口都重新取名,但是都借用了鄭國渠的干流渠道?!妒酚洝ず忧酚涊d,“鄭國渠之后,屢廢屢修,幾易渠名,而經久不輟”。如今,它的第六代工程涇惠渠仍在灌溉著關中140余萬畝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