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消息(通訊員劉釗海 涂耀坤)6月7日晚,英山縣溫泉鎮(zhèn)上馬坳村民集聚在村文化廣場,觀看由溫泉鎮(zhèn)財政所、縣園林局和上馬坳村黨支部聯合舉辦以“弘揚道德文化、助力精準扶貧”為主題的《道德講堂》。溫泉鎮(zhèn)財政所、縣園林局和上馬坳村黨支部分別表演了自編自導的文藝節(jié)目。二組貧困戶、49歲王志明《至純至善自強不息興家業(yè) 孝悌為先叔伯子侄當親人》的故事,搬上大屏幕,令在場村民感動。
圖為:溫泉鎮(zhèn)上馬坳村《道德講堂》的現場。通訊員 劉釗海 攝
圖為:溫泉鎮(zhèn)上馬坳村民表演自編自導的文藝節(jié)目。通訊員 劉釗海 攝
圖為:英山縣園林局王維講述王志明的故事。通訊員 劉釗海 攝
王志明的父輩有弟兄三個,大伯父因骨髓炎后遺癥成了個跛腳的殘疾人,結婚不到兩年,大伯母不堪忍受貧窮的日子,拋下才幾個月的女兒離婚出走。一個身帶殘疾的光棍男人帶著哇哇待哺的女兒如何生活?王志明家接收了大伯父女倆。王志明的叔父身患病疾,卻也生了一女一兒,八九年,嬸娘對王家的窮困生活失去了希望,拋夫棄子離家出走一去不回,留下兩歲多的女兒和幾個月的兒子整天啼哭。叔父是愁云密布,以淚洗面;氣急交加,病情日重。在嬸娘出走不到半年,叔父去世。王志明家又收留了兩歲多的堂妹和八個月的堂弟。那時,十八歲的王志明正在讀書,見這個大家庭接連發(fā)生這多變故,體弱多病的父親一個人怎能扛得起?王志明毅然放棄了學業(yè),回家?guī)透赣H扛起了生活的重擔。
在上馬坳村,曾有這樣一段順口溜:“名子叫做王志明,三個老子共個兒;大老子是個跛子腳,細老子是個大病殼;自家的老子好再好,不該一動就傍傍倒;這樣的日子么樣過?你看志明么如了!”這是當時的老支書為王志明家的現狀有感而發(fā)所作的打油詩。
一個殘缺不全的家庭,一個破碎的家族組合起來的大家庭,老的老、小的小,病的病、殘的殘,可想而知,日子過得是何其艱難!但王志明不離不棄,無悔無怨,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擔,用還沒長硬的脊梁撐起了這個風雨飄搖的家。
王志明的爺爺奶奶年老體衰,已是風燭殘年,。大伯父殘疾,走不了遠路干不了重活。細叔病情日漸加重不久就做了古人。自己的父親雖值壯年,卻是瘦弱多病也算不上一個完整的勞動力。還有三個尚未成人的堂弟妹,要吃要穿要上學。
為了這么一個大家庭的生存,王志明開始了拼命三郎式的創(chuàng)業(yè)興家的歷程。
開始起步時,王志明除了種好責任田外還種菜送到縣城賣,農閑季節(jié)王志明到黃石陽新煤礦挑煤。王志明聽說打模板工資待遇較高,便跟著熟人到建筑工地上學打模板。后來,王志明的叔父、爺爺、奶奶、大伯相繼過世,父母也年事漸高慢慢變老,加上一系列的惠農政策的實施,王志明就再也沒有出外打工,一心在家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王志明把原先種菜的規(guī)模擴大到兩畝多,發(fā)展茶葉兩畝多,還承包山林四百多畝,大力發(fā)展多種經營。同時,還購買了叫做“三馬”的簡便機動車,為附近村民跑運輸。還添置了電烤鍋,到下半夜做豆糕賣。2015年,王志明家被評為貧困戶。
如今,已經脫貧的王志明,有著一個幸福的家。住著一棟三連兩層的小洋樓,門前停著一輛小轎車,屋側堆放著一些謀生用的機械和用俱。年近八旬卻還硬朗的老母忙里忙外地操持著家務;女兒已成人出嫁,十八歲的兒子考上大學;王志明撫養(yǎng)大的堂弟已成家立業(yè),帶著媳婦長年在外打工;自己的妻子在縣城照料堂弟的一雙兒女上學,周末才帶著侄兒侄女回家團聚。子孝妻賢、母慈弟恭,一大家子和和美美,其樂融融。
多少年來,經王志明的手,送走了爺爺奶奶、伯父叔父和自己的父親共五位老人。經王志明的手,兩個堂妹出嫁、自己結婚、堂弟娶媳婦,經辦了四次嫁娶。培養(yǎng)堂妹堂弟上學讀書、成家立業(yè)后,現在又讓妻子全身心地照料堂弟的一雙兒女上學,讓堂弟夫婦安心在外打工。
積善之家有余慶。王志明是一個至純至善的人,是一個充滿愛心的人,也是一個自強不息拼搏進取的人。面對困難他勇于擔當,用善良、用愛心、用堅韌,讓一個破碎的家庭度過了那風雨飄搖的苦難日子,走出了貧困,走向了興旺,彰顯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自強不息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