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趙峰 通訊員 朱輝
安陸市泉源糧油有限公司曾經風光:依托收購、倉儲、銷售水稻以及粗加工大米,年產值從2010年至2016年,持續(xù)保持增長30%的強勁勢頭。
2016年起,隨著農業(y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國內外同行業(yè)激烈競爭,一直欣欣向榮的泉源籠罩在末路陰影中。“現在看來,那也是一條生路?!惫靖笨偨浝砀呒t波說。
逼上絕路,1100萬元投產米粉生產線
2016年,泉源公司干了一件大事——斥資220萬元從深圳引進一條全自動米粉生產線,再加上建設廠房車間、購買輔助設備,一次性總投入超過1100萬元。“沒辦法,市場逼的。”高紅波介紹,自2009年成立以來,公司以“收購水稻、加工大米”為主營業(yè)務,年產值從2000萬元到3000萬元、5000萬元……直到2014年突破億元大關,一路順風順水。
然而,產值持續(xù)一路飄紅的背后,是利潤持續(xù)萎縮?!?016年,越南大米漂洋過海來到安陸,售價1.65元/斤;我們安陸自產大米,最低售價1.75元/斤?!备呒t波說,“不降價,我們丟掉的是市場;降價,我們買得越多,虧得越多?!?/p>
泉源公司被逼上絕路。出路在哪里?
市場調研顯示,安陸市每天消耗米粉5噸,但全市登記注冊的米粉加工企業(yè)僅有6家,且均為手工作坊,產品質量、衛(wèi)生條件均不盡如人意。泉源公司一次性總投入1100萬元,建起全省第一條全自動米粉生產線,2017年5月正式投產。
3名操作工,日產30噸米粉
1100萬,花得到底值不值?
公司生產部主管鄧宏俊把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拉進了生產車間:150米的流水線和直徑1.6毫米的米粉形成鮮明對比,入料、泡米、磨漿直到切割掛桿、烘干定型、包裝,整整12道流程,只需3名操作工就可全部搞定。
他算了一筆成本賬:如果純手工制作,按照5名熟練工每天工作8小時計算,可以生產米粉1噸;而這條流水線,只需要3名操作工,同樣每天工作8小時,可以生產米粉10噸?!叭绻摵蛇\轉,每天產能可以達到30噸。”
好處不僅如此。
就地消化副產品,降低成本。泉源公司糧食加工后,每年會產生4000噸左右碎米,以前主要運往廣西、陜西等地,僅運輸成本就超過100萬元,現在作為原料就地消化;
提高附加值。通過投放不同原料、使用不同模板,流水線可以生產出不同口味、不同規(guī)格的數十種米粉,目前已開始接受私人訂制;
保證衛(wèi)生安全。一端“吃”進原料,一端“吐”出米粉,整個流程“與世隔絕”,徹底解決了傳統手工米粉生產的食品安全難題。
一年來,在邊調試邊生產的情況下,這條流水線創(chuàng)造產值1800萬元。
“現在還沒有實現每天生產,待完全走上正軌后,年產值有望突破4000萬元?!备呒t波說出了心里的“小目標”。
砸了同行飯碗,對方笑臉相迎
泉源公司走上了紅火的重生之路,逼得那些手工小作坊“轉型”。
危金田,多年來一直以做米粉為生,最高峰時請來親戚4人,每天手工生產米粉800斤。如今,爐子、蒸鍋等生產設備都賣了。“開始挺煩他們的,仗著新設備,搶生意、砸飯碗?!彼f。
現在呢?“他們走對路,我們跟對人?!崩衔4笞煲贿郑Τ雎晛?。
如今危金田每隔2至3天就到泉源公司批發(fā)鮮米粉,每次1000斤左右,價格為1.8元/斤,再由他分銷、配送給各個早點攤、米粉店,價格為2.2元/斤至2.3元/斤。一次就能盈利400元至500元。
收入不僅沒降低,勞動強度還大幅下降。“以前一干就是一通宵,累得腰酸背痛,現在輕松多了。親戚全都回家了,老婆騰出空閑,在另外一家企業(yè)打工?!蔽=鹛镎f。目前,已有7家類似的米粉加工企業(yè)、作坊全部停工,成了泉源公司的二級分銷商。
泉源公司收獲了穩(wěn)定的銷售渠道,危金田們收獲了穩(wěn)定的經濟收入,老百姓們收獲了穩(wěn)定的米粉質量和衛(wèi)生安全。
兩年前掏出的那1100萬元,他們都說——值!